读懂中国|郑永年:“一带一路”倡议应让各个阶层的人受惠
读懂中国的关键,是读懂中国的现代化。
12月2日,“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正式开幕。本届会议主题为“百年变局下的中国新作为——扩大利益汇合点,构建命运共同体”,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位国际嘉宾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交流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世界一流粤港澳大湾区等,让世界更好地读懂新时代的中国。
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现场,香港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接受媒体采访。
香港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 郑永年
谈讲好中国故事:应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郑永年在接受采访时称,自己近期出版的《中国叙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一书,和今天的论坛主题有着很密切的联系。
“这本书讲的是方法论,‘读懂中国’主要是帮助世界读懂中国,让西方理解、接受、认同中国模式及价值。”他指出,让大家读懂中国,需要满足四个条件——让大家乐意看、看得懂、愿接受、肯传播。“这四个阶段,是值得每个人去思考的。”
读懂中国,关键是读懂中国式现代化。郑永年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既建立在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上,也建立在西方的历史经验教训上。“这一概念相较以前,强调的不再仅仅是‘中国特色’,而是强调不同地区的特色都可能有相似的地方,要将不同地区的经验结合起来看。”
谈“一带一路”倡议:2.0版本将更注重民生经济
“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从2013年开始,今年是举办的第十个年头。与此同时,今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十周年。
郑永年认为,“一带一路”的1.0版本已经基本完成。从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中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已经进入2.0版本,并且这个阶段重点将更强调能给老百姓带来具体利益的民生经济。
在他看来,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中,未来可能会面临协调协作的难点,这其中包括国家之间的沟通、内部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的沟通等。“我们在创建多边组织时,一方面要总结西方主导的国际组织的优秀经验,另一方面也要总结他们的教训,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他认为,“inclusive development(包容性增长)”是对“共同富裕”概念的一个比较好的英语翻译。在郑永年看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一带一路”倡议都应该让各个阶层的人能受惠。
谈粤港澳大湾区担当:以新“三驾马车”激活经济活力
郑永年指出,在旧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贸易)今天遇到困难而动力不足的情况下,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三驾马车”——基础科研、应用技术、金融支持。
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任何一个国家的高质量发展都是通过基于技术进步之上的产业升级而实现的。他认为,实际上,旧的“三驾马车”——投资、贸易、消费,如果要继续发力,也必须基于技术进步之上的产业升级。如果没有基于技术升级之上的产业升级,国家很难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在他看来,新的“三驾马车”就是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的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必须具有一大批有能力进行基础科研的大学和机构;第二个条件,必须拥有一大批能够把基础研究转化成应用技术的企业或者机构;第三个条件,必须有足够支撑基础科研跟应用技术转化的金融支持。郑永年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在其中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通过加强广州、深圳、香港三个城市的合作,将能很好地担起激活经济活力的重担。
郑永年认为,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格局下,经济活动也要“双循环”。他建议应培养一大批的跨国企业,让中国本土企业实现深层次发展。“我认为广州的广汽、深圳的比亚迪等企业,都有很独特的优势,希望它们可以成为优秀的国际性企业。”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林诗妍
来源:奥一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