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棚草莓的“一带一路”故事
在烟台市福山区高疃镇渡口村,有个特别的草莓大棚。一条小溪在棚内蜿蜒穿过,鱼儿在流水中嬉戏。小溪旁,一排排草莓种植槽整齐排列。
“小溪能帮大棚调节温度和湿度,养鱼的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比如氮、磷、钾、钙等。这些水经过沉淀过滤后,用来浇草莓,还能让草莓口感更好。”“棚主”柳榴说,这些设计都是他一点点摸索出来的,既有“颜值”,又环保实用。
“这里面有来自39个国家,共121个品种的草莓,我们给大棚起了个名,叫‘草莓博览馆’。”柳榴说,主动融入“一带一路”让他们抓住了机遇,也为将来的发展打开了空间,“这个大棚长100米、宽80米,高12.5米,上下两层复式结构,总面积12万平方米,是目前世界单体面积最大的草莓温室大棚。”
在大棚空中种植的,有一种来自美洲的草莓,口感细腻,色泽鲜艳。“10年前,这种草莓单颗售价在10美元以上。”柳榴说,这个品种是他从墨西哥的蒙特雷引来的,这其中还有一段故事。
当年,为了丰富棚里的草莓品种,柳榴从意大利的桑普多利亚、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州、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等地引进优良草莓苗。后来,他听说墨西哥的南部森林有好品种,在当地华人的帮助下,柳榴去了那边的印第安部落。
为了顺利进入当地,柳榴准备了礼物——字、画和对联,他还苦练了一段时间的毛笔字,用毛笔写自己的名字给当地人看。“通过友善的文化交流,印第安人喜欢上了中国的文化,我们成了朋友,成功把这款草莓苗引进到中国。”柳榴说。
“大棚中间背阴面种的是我们研发的‘乒乓球草莓’。”柳榴把草莓往盆里一扔,草莓在盆里弹了几下,“这个品种的草莓口感甘甜细腻,果实硬,密度高,水分小,特别耐保存,更适合出口。”
“‘乒乓球草莓’种植管理难度比较大,要一直保持土壤湿润,小水勤浇,并且温度要一直保持在18℃以下,而传统草莓适宜的温度是12℃到25℃。”柳榴说,他的草莓棚,分上下两层,中间背阴的地方就适合种这种草莓。如今,柳榴已无偿将这种草莓分享了出去,在东北和内蒙古都有成功种植的案例。
“大棚下面,种植的主要是亚洲的草莓,有来自日本的白雪佐贺,有韩国的凤玉,还有柠檬味、梨味、菠萝味等各种水果味的草莓品种。”柳榴说。
为什么要做“草莓博览馆”?“我想做出一个典范,让外国人认可我们中国草莓的品质,让他们亲眼看到中国的农业技术实力。”柳榴说,“草莓博览馆”已接待了来自十几个国家的考察和观光团,草莓也先后销往泰国、韩国、日本等十多个国家。
2023年5月,“草莓博览馆”成为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实践教育基地,为学生们提供了实践和学习空间。柳榴还向全国各地的近3000个种植户免费提供了300多万株草莓苗,并建起民宿,以产旅融合的模式发展乡村游,解决了200多名周边村民的就业问题。
“下一步,我想带着乡亲们的草莓,争取更大的发展。”柳榴说。
来源:农村大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