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交通运输局:发挥交通先行作用 助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2023年是“十四五”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青岛市交通运输系统锚定“发挥龙头作用”和“走在前”的总要求,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服务水平提升取得明显成效,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体现了交通担当。
青岛港
加快互联互通,畅通沿黄达海开放大通道
推进沿黄流域铁路规划建设,打造国家重要沿海铁路网。坚持铁路客货并重,完善客运轨道交通网络,实施货运铁路联网补网。2023年,济青高铁红岛站开通运营,增开青岛往返济南的高铁(动车组)列车12对,最短发车间隔缩短至6分钟,济青双城基本实现高铁公交化。济郑高铁开通运营,强化了青岛与郑州等沿黄大城市交往功能。潍宿高铁青岛连接线开工建设,将进一步完善区域铁路网布局。
高铁公交化持续推进
提升公路支撑服务能力,打造广覆盖深通达的公路网。全域统筹布局,构建畅达的高速网,打造完善的干线网,织密广泛的基础网。2023年,贯穿青岛市南北的明村至董家口高速、双向八车道的青兰高速双埠至河套段改扩建、G204大沽河桥等一批标志性、骨干性工程建成通车,大幅提升了机场、港口集疏运和跨区域联通能力。双向四车道的董家口至梁山高速(沈海高速至新泰段)、双向八车道的沈海高速改扩建等在建工程加速推进,将进一步提升对外辐射能级。
国道204大沽河桥通车仪式
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强化青岛都市圈面向黄河流域重要开放门户作用。协同共建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综合运输通道,支撑都市圈发展廊道。构建以青岛为核心的“一环六射”高速(城际)铁路网,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实现轨道交通一小时通勤。构建“三环十一射”高速公路网,提升市际公路通达能力。2023年,莱西至荣成高速铁路建成通车。潍坊至烟台铁路稳步推进,预计2024年通车运营。
明董高速完工通车
强化枢纽能级,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
强化国际枢纽海港功能,打造世界一流港口。优化港区功能,持续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港口集约化高质量发展。2023年,青岛港12个项目竣工验收,其中全国首座全国产、全自主的自动化码头三期“投产即高产”,以60.2自然箱/小时装卸效率第十次刷新世界纪录。建立沿海港口和内陆港合作机制,推动山东港与沿黄流域省市共建内陆港,延伸港口服务功能。2023年,新增9个沿黄内陆港,为沿黄流域客户提供“端到端”“门到门”全程物流服务。
董家口港区振华原油库工程投产使用
提升国际枢纽航空功能,打造世界一流机场。完善胶东国际机场基础设施,推动机场货运功能区建设,持续提升航空客货运服务能力。2023年,胶东国际机场双跑道独立平行离场模式获得民航局批复,跨入双跑道两翼齐飞新阶段,不仅提升了空管效率和机场运行效能,也为高峰时刻航班容量和航空业务体量增长提供了支撑。胶东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启动。即墨、莱西通用机场建成。
青岛机场
发挥港口群、机场群优势,打造世界一流枢纽集群。发挥沿黄九省(区)出海口城市优势,强化山东半岛城市群港口间协同联动,依托省港口集团优化港口布局和功能分工,完善提升以青岛港为龙头,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潍坊港、威海港、东营港、滨州港为补充的山东半岛世界级港口群。构建多层覆盖机场群,协同济南机场联合打造国际航空枢纽,统筹布局建设通用机场。
青岛港
优化营商环境,构建海陆空铁沿黄高效物流体系
完善干支联动的国际海运网络。坚持以“集装箱一体化”为突破口,调整优化内、外贸航线布局,拉动港口箱量增长,进一步巩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地位。2023年,新增20条集装箱航线,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突破6.8亿吨、2800万标箱,位居全国第四位;新增7条海铁联运,完成集装箱海铁联运220万标箱、蝉联全国“九连冠”,大幅降低沿黄流域物流成本,为沿黄流域的绿色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注入新动力。
青岛机场
拓展运能充沛的国际空中走廊。加快恢复国际及地区客货运航线,航空运输保障能力不断提升。2023年,民航国内国际客运航线分别恢复至223条、20条,完成旅客吞吐量2142万人次、同比增长120%,航班正常率、始发航班离港正常率保持华东地区首位,服务质量全国第二(仅次于大兴机场)、旅客满意度全国第一;新增3条全货机航线,机场完成货邮吞吐量26万吨、同比增长18.5%,赶超疫前水平。
青岛机场
打造集约对流的国际陆路通道。建设国内国际多式联运中心,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强化与霍尔果斯等国际陆路运输口岸合作,构建面向中亚、欧洲、上合组织国家的国际公路、铁路运输通道。新增1条中欧班列线路(31条),全年开行中欧班列(齐鲁号)863列、同比增长11.4%,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加高效畅通。积极推动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大力发展现代运输服务业。
中欧班列
突出动能转换,加快建设黄河绿色生态走廊
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推进大宗货物和集装箱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2023年,港口大宗干散货、油品清洁运输占比分别达86%、93%。推动港口岸电建设,推广靠港船舶使用岸电。2023年,港口船舶岸电接电3339艘次,同比增长28%。全国首艘新能源拖轮投入使用。
构建绿色出行体系。推动公交地铁融合发展,提升公共交通的出行分担率。2023年,优化调整公交线路75条,围绕公园出入口、大型社区等开通公交微循环专线;地铁13号线二期北段开通运营,地铁出行占公共交通出行比重提升至43%,骨干作用持续显现。300辆新能源公交车交付投用。
公交地铁衔接更便利
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土地、岸线、海域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交通领域污染防治,加强交通运输领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推广交通基础设施废旧材料、设施设备、施工材料等综合利用,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2023年,公路大中修项目旧料回收率、再利用率分别达95%、85%。
下一步,将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立足青岛及青岛都市圈综合交通区位优势,打头阵、当先锋,打造黄河流域最便捷出海通道,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青岛先行区,当好青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开路先锋。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宋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