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热线:0532-68068228 138216883@qq.com

钱永刚:以科学家精神,扬起新时代风帆

青岛“一带一路”建设网
2024-04-15 17:23

“从第一代中近程导弹东风—2号的研制成功到第一次‘两弹结合’试验的圆满成功,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到第一艘载人飞船“曙光号”的设计,都能看到钱学森作为设计者、组织者、领导者的身影。如果没有钱学森等老一辈航天人打造的国之重器,就不会有科技强军的中国力量,不会有迈向太空的中国高度,不会有受人尊重的国际地位,不会有长期以来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

在第九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高级工程师、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出席“大国重器”社会课堂——爱国主义航天展,并在下午来到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四中学,以《打造国之重器 铸就科技丰碑》为题,讲述父亲钱学森立志求学救国、发奋勤学精进、排除万难回国、铸就国之重器、助力祖国复兴背后的一系列精彩故事。

钱学森不朽的思想和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久弥新,在时代大潮中奏响强音、引领前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让我们把钱学森的精神融入血液,铸成信仰的基石、振奋前进的力量,我们就一定能够撑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帆,建设一个更加强大的共和国,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

钱永刚以《打造国之重器 铸就科技丰碑》为题,讲述那段传奇时光

精彩观点分享:

世界各国都是先有航空、后有航天,可谓“金科玉律”。而我们国家却跨过航空发展阶段发展航天,挑战金科玉律,这能行吗?钱学森态度鲜明地提出要优先发展航天,研制我们国家自己的导弹。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首先,当时我们国家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航空上的突破要花很长攻关时间;其次,导弹比飞机飞得快,无论是防御还是攻击,导弹都有优势。1956年10月,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钱学森回国一周年之际成立,并由钱学森担任院长,这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正式起步。

钱永刚讲述钱学森精神,引起现场学子的深深共鸣

中国要造导弹,多少人认为那是天方夜谭。最早的一批科技工作者中,只有几个人见过火箭是什么样。受当时国力所限,研制经费也并不富裕。我们的导弹又是怎么造出来的?钱学森晚年回忆:“有些事情说起来外国人都不敢相信,我们搞火箭发动机,开始是在一个简陋的工棚里干的。许多部件的加工需要精密机床,我们没有怎么办?只好调来一些手艺高的老钳工师傅,有些部件都是靠这些老钳工师傅的手一点一点敲出来的。”

在我国航天初创时期,受国力所限,航天事业发展所需要的试验条件并不能全部得到保障,有时候,研究需要“闯”一下。当时,受能力限制,卫星设计寿命是20天,模拟试验却只能够做5天,没有人敢在卫星测试报告上签字。而钱学森就是这样一位敢于担当的科学家,看过附上的所有测试材料后,他端端正正地写了一行小字:“我看此卫星可以出厂运往基地——钱学森。”当《东方红》乐曲在太空响起,全世界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所震惊。

我国航天就是在这么一个既缺人、又缺钱、又缺技术的情况下起步的。到了1986年,我国航天事业创建30周年的时候,花费的国家研制经费才180亿元,这仅仅是美国研制同级别航天器所用科研经费的五分之一,但是国家要求完成的任务都实现了——火箭、卫星、返回式卫星,以及中近程、中程、中远程、洲际导弹。

钱永刚以父亲钱学森的寄语为“大国重器”社会课堂——爱国主义教育航天展题词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高奕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