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持续放大“四新”能效 向新质生产力要农业增长新动能
5月13日,青岛市农业系统科技成果展在市图书馆开幕,一批彰显青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亮相展览,受到与会农业专家的关注和观众的欢迎。
活动现场
记者在展会现场获悉,近年来,青岛市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持续放大以“四新”为特点的农业新质生产力效能,助力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市粮食、蔬菜、肉蛋奶和果品总产量分别达318万吨、678万吨、111万吨和125万吨,重要农产品保障能力位居全国36个大中城市首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7万元,同比增长7.3%,农业科技贡献率突破71%。据介绍,作为青岛市科技活动周的重要板块,本次展览将持续到5月22日,为广大市民呈上农业科技的盛宴。
近年来,青岛市牢牢把握科教兴农战略“关键支撑”,注重用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关键一招”,突出抓好科研成果转化“关键环节”,农业科技成为助力农业增长的新动能。本次展示的96项科研成果,为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青岛市畜牧工作站、青岛市智慧乡村发展服务中心等自主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试验推广的农业科技成果,其中“青研”“青砧”作物品种、“粮油作物‘两选四适’一播全苗技术”种植技术,“智能猪舍一体化关键技术”畜牧养殖技术装备等首次集中亮相。
放大种质资源投入 推动新品种储能
青岛市农业农村局紧跟发展形势需求,将种业处设置为局内设机构,种业创新牵头抓总作用显著,推荐9家单位入选首批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建成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7个品种入选首批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数量居全省第一。在全国首创种业拨改投业务,设立种业领域财政股权投资资金“种子金”,首期投资3000万元支持优势种业企业,带动社会投资7亿元,被投企业总估值达160亿元。在全国率先推出种业专项信贷产品“琴岛·种子贷”,对45家种业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贷款规模超2.8亿元,预计带动创收超9亿元。
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展出的4个苹果矮化砧木品种,于2023年完成独占实施权转让,转让费506万元,与国外引进的常规矮化砧木比较,“青砧”系列苹果砧木嫁接富士品种增产幅度在20%以上,且耐盐碱、抗干旱、早果丰产、适应范围广、建园成本低,被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誉为“苹果矮化栽培的中国根”。已在山东、陕西、新疆、四川、甘肃、宁夏等苹果特色产区得到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面积13万亩,年增加经济效益4亿余元。“青砧”系列苹果砧木解决了我国苹果矮化栽培长期依赖国外砧木的“卡脖子”难题,使我国的苹果砧木育种研究跻身国际领先水平。
2024年3月,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将山东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品种小麦品种“青研126”生产经营权成功转化,转让费35万元,该品种具有抗病、抗寒、高产等特点,2019-2021年山东省小麦品种高产组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583.7公斤,较“济麦22”增产4.4%。
秉持创新攻关使命 推动新技术赋能
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引导构建并完善了“驻青高校-科研院所-领军企业”三级科技创新体系,注重产、学、研优质资源联合攻关,在全市布局建设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基地50个、畜牧科技推广试验示范基地18个。
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青岛农业大学联合推出的“小麦-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2023年实现小麦、玉米一年两季亩产粮食最高纪录1.95吨,探索了绿色增粮示范区“青岛场景”。
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展出的“农业有机废弃物可移动式高温好氧生物多效堆肥田间应用技术”,既可以有效解决农业有机垃圾污染问题,还可以变废为肥、就近施用,大大降低商品有机肥使用成本,提升土壤地力。
依托智慧农机加持 推动新装备释能
发展智能高端大型复式机械,推进“互联网+农机作业”,提升农机装备作业智能化水平,全市100马力以上拖拉机达1.1万台,北斗导航自动驾驶拖拉机达2000余台,植保无人机达1800余架,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1.6%,有效带动了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
组织小麦玉米机收减损大比武9次,培训各类农机手1万余人,小麦玉米机收损失率控制在1.5%和2.5%以内,减少粮食损失3万余吨,护航粮食丰产丰收、颗粒归仓。在即墨区、平度市和莱西市建设畜牧业养殖机械化示范基地3处,开展重点畜种养殖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
青岛市畜牧工作站研发的“移动式智能方舱仔猪保育舍”,应用9项自研专利技术,建成的集畜舍建筑设施、养殖设备、饲喂设备、环控设施设备和粪污收集等的一体化畜牧养殖工程装备,仔猪成活率98%以上、节能50%以上、比传统养殖模式节省劳动力80%,从源头上减轻粪污处理压力,获中国猪业山河论坛新技术奖。
激发数字农业优势 推动新模式扩能
青岛市畜牧工作站展出的“‘禽-沼-田’立体复合循环农业模式”,以规模化沼气工程为纽带,将畜禽养殖及屠宰、沼气工程、农作物种植及饲料生产有机结合,建成的沼气工程每年可处理360万羽肉鸡产粪量,可实现年产沼气约900万m³,相当于天然气470万m³,年产沼肥约8万吨,产生的沼液可替代或部分替代2-5万亩农田化肥使用量。
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开发的青岛市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构建了多维度、可视化的动态图景,开发了“农业家底一张图”,实现“一图知家底”。实施主要产销地批发市场及重点冷链库农产品价格及交易信息采集分析租赁服务项目,开发青岛农品价格行情监测小程序,累计采集数据50余万条,高效引导公共决策、市场预期。每年采集空气温湿度、降雨量、土壤温湿度等14类数据1054万条,助力种植业的转型升级。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识别卫星遥感影像,统计分析青岛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有效监测农作物生长期内的长势情况。在全市统筹布局600余个监测点位,建成苗情墒情、地膜残留等多要素农情监测系统,实现田间信息远程监测、智能分析。建成全国首个畜禽粪便肥料化数据库,常态化检测畜禽粪便样品有机质、微量元素等18项指标。以重大突发病虫害监测为重点,依托130余处疫情阻截带监测点和风流孢子捕捉仪等设备,实现70余种病虫疫情全时监测、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全覆盖,织密织牢粮食和重要农作物生产安全防护网。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聂艳林 通讯员 魏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