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上午,青岛市乡村振兴项目集中签约暨农耕文化馆开馆仪式在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青岛农业“国际客厅”举行,计划总投资226亿元的26个乡村振兴项目集中签约。签约项目涉及种业振兴、动物卫生、科技创新、特色种植、精深加工等关键领域。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青岛上合示范区、青岛海关联合签订建设国家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合作备忘录,携手推动青岛涉农企业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由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投资的国家兽医卫生中心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8亿元,建筑面积20万平米。计划在上合示范区建设国际一流动物卫生科技创新中心,通过强化国际兽医规则标准及疫病防控政策研究,打造国际交流合作新高地,为助力青岛上合示范区积极拓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
据统计,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都能品尝到产自中国青岛的农产品。目前,青岛市从事农产品加工外贸企业1700多家,年进出口产值超过1000亿元,是名副其实的全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第一市。当前,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新发展格局下,塑强传统出口优势,青岛农业参与更高水平国际分工和拓展国际国内市场空间不仅迎来了新机遇,更迈出了新步伐。
活动当天,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青岛上合示范区、青岛海关联合签订建设国家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合作备忘录,携手推动青岛涉农企业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据悉,前期青岛市农业农村局会同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管委、青岛上合示范区管委、青岛海关,以52平方公里青岛片区、61.1平方公里的上合示范区为核心区域,联合10家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共同打造集种植、养殖、加工、海洋产品加工、生物科技和贸易于一体的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申报方案已正式上报农业农村部。“四方联合签订合作备忘录,将以此为突破口,未来合力推动青岛农业融入国际国内大循环,为青岛农业高质、高效、高端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发挥重要作用。”史跃林表示。
记者了解到,四方将充分发挥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以下简称国贸基地)的聚集作用,紧抓RCEP生效契机,加强与上合组织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农业方面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出口农产品品质和国际化、标准化、组织化、品牌化水平,着力补短板、强弱项,重点推进国际认证认可、国际标准应用、自主品牌培育、出口产业链价值链提升和贸易促进公共服务。
与此同时,如何抢抓农产品双循环战略机遇,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国贸基地也已经有了清晰的思路。例如,成立“一带一路”中国农机企业家发展联盟,集聚农机企业,推动国内循环农业、智能农业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走出去。通过整合国内外资源,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优质企业入驻自贸片区、上合示范区。
农村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规划,青岛将着力搭建平台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十百千”亿级农业全产业链,聚力形成畜牧业、农副食品加工业2条千亿级产业链,粮油、奶业等7条百亿级产业链,葡萄、胡萝卜等15条十亿级特色产业链,支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任“链主”,牵头上中下游经营主体组建,打造一批科技驱动、基地推动、企业带动、品牌拉动的农业全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