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把土豆机卖到全球,只要有种土豆的地方,就有我们洪珠的土豆收获机。”这是青岛洪珠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洪珠对企业未来愿景的期许。作为青岛的一家将农机销往“一带一路”的企业,其创始人吴洪珠被誉为农民“爱迪生”。
一波三折的创业路
在青岛胶州市胶莱镇,土豆种植面积超过5万亩,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过土豆。20多年前,继承祖业的吴洪珠扛起了种土豆的大旗,“到了土豆收获季节,每天一早弯着腰就开始在泥地里扒拉,腰酸背痛、累病了不说,效率还很低。”
“种土豆挣不了多少钱,雇人干也不现实。”那时的吴洪珠愿望很简单,发明一台收获土豆的机器,让种土豆的农民不要太累。“既然有小麦收割机,为什么不能有土豆收获机呢?”
自此,吴洪珠开启了研发土豆收获机之路,当时不少亲戚朋友都劝阻他,老老实实种土豆,初中毕业能做什么研发?
可吴洪珠不服气,参照小麦、玉米收割机,研究其原理,自己画图纸,在2000年研发了出第一代土豆收获机。信心满满的吴洪珠用收获机收获土豆,结果不到10分钟,就灰头土脸地被村民赶出去了。一多半的土豆被切碎了,破损率很高,这样的土豆也卖不出去。
自此,不服输的吴洪珠,买废旧机器进行研究,跑到加工厂去学习机械知识,还将家里的地都种上土豆,反复试验、修正机器。2001年,第二代土豆收获机被研制成功,二代收获机可谓大获成功,收一亩地的土豆仅需20来分钟,而且不会对土豆造成损伤。
“当时,土豆收割机卖出去几百台,正当我借钱扩大生产规模的时候,有很多人又上门来退机器。”吴洪珠无奈地说,这台机器最初设计的时候,天气干旱,就只考虑了旱地、土质比较松软,遇到雨水多的年份土地泥泞,收获机就罢工了。
“到地里一看,机器里塞满了杂草、泥巴。”不认命的吴洪珠赔了200多万,开始了一边继续研发收获机,一边拆东墙补西墙的还债之路。“我终于研制出了防缠草和泥巴的摆动装置,并申请了第一项专利,这才摆脱了困境。”吴洪珠说,人生遇到很多沟沟坎坎,只有坚持、不放弃,才能离成功更近。
扩展“一带一路”朋友圈
此后,吴洪珠不断积淀技术、深耕产品,在2009年,吴洪珠成立了青岛洪珠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并招聘了近10位农机人才,组成研发团队,并加大规模生产,实现了年产3000台(套)马铃薯播、收机械的生产。2013年,吴洪珠参加了德国汉诺威国际农机博览会,顺利拿下了500多万元的订单,这也代表着洪珠农机打开了国际市场。随着公司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实力不断增强,“洪珠”牌马铃薯机械入选青岛市专精特新产品,实现销往全国30多个省市,使全国近1亿马铃薯种植用户真正实现了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
“我们现在与中国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开展研发合作,其中4U-165LH马铃薯联合收获机,就是与青岛农业大学一起合作研发的最新型产品。”吴洪珠向记者介绍,“这台机器实现了全自动化马铃薯收获,可以执行挖掘、薯土分离、去秧、分解、装箱、装车等工序,一台机器可以顶替800余人的工作量。”
记者了解到,目前洪珠农机主要产品包括马铃薯种植机械,马铃薯中耕机械,马铃薯杀秧机械,马铃薯收获机械,红薯机械共5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实现了马铃薯从种植、管理到收获的全程机械化。目前,拥有30多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公司年生产能力2万余台。
目前,洪珠农机加快布局海外市场,不断扩展“一带一路”朋友圈。据吴洪珠介绍,“我们的产品远销俄罗斯美国、加拿大、 澳大利亚、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青睐。2020年公司的年产值超过2亿元,其中海外营收占比超过1/3。”
青岛财经日报记者 孙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