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热线:0532-68068228 138216883@qq.com
塞尔维亚 | 河钢集团积极履行在塞尔维亚的社会责任
青岛“一带一路”建设网
2021-10-17 09:01

河钢塞钢的前身斯梅代雷沃钢厂,始建于1913年,曾被誉为“塞尔维亚的骄傲”,后因长期亏损而陷入濒临倒闭的境地,2016年4月由河钢集团正式收购,组建河钢塞钢。宋嗣海第一时间被派往河钢塞钢工作,带队负责河钢塞钢运营管理。

他接手塞钢之时,钢厂装备陈旧,大量设备停产失修,实际生产能力只有四五十万吨,不足设计能力的三分之一;企业管理几乎处于“真空”状态,5000多名员工面临失业压力。

面对企业困局,宋嗣海化压力为动力,迎难而上,团结带领5000多名塞方员工投入到恢复钢厂生产经营和技术改造中,仅用半年时间就扭转了钢厂连续7年亏损的局面。此后,钢厂持续刷新月度生产纪录,达到产量设计水平。2018年,企业产钢176.9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0.6亿美元,产量、产值均创建厂106年以来的历史纪录,成为塞尔维亚最大的出口企业。今年上半年,钢厂铁、钢、材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05%、5.1%、5%。

“不做高高在上的老板,不做指手画脚的老板,要做不像老板的老板,尽快把企业搞上去,让员工过上好日子!”这是宋嗣海给自己立的规矩。他婉拒塞方给高管配专车、配保镖、配秘书的待遇,和当地员工一样拼车上班、打卡入厂,一起吃员工食堂;婉拒在该国首都的住宿安排,选择在钢厂所在城市租房居住,全身心地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持续奋战在生产第一线。

如今的河钢塞钢处处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对塞尔维亚GDP的贡献率达到1.8%,不仅保障了原有5000多名员工的稳定就业,而且为斯梅代雷沃整个城市的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该市10万多人口,平均每5人就有1人的工作与河钢塞钢有关,全市失业率降到6%。

因河钢塞钢而获得就业机会的,不仅仅是工作在厂区里的员工,钢厂的许多承包商和供应商也雇用人员,城市中有2万多人在围绕钢厂工作。也就是说,这座有10万余人的城市,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1个人的工作直接或间接与河钢塞钢有关。

“我们与河钢塞钢的合作每天都在进行。所有斯梅代雷沃人都与来自中国的河钢塞钢管理团队互为朋友,他们经常会帮我们解决一些问题。”亚斯娜·阿夫拉莫维奇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亲历的一件事。

一个星期日下午,流经河钢塞钢附近的一条小河发生了洪水倒灌。她急忙打电话向河钢塞钢管理团队求助。住在那儿的居民很快就看到了河钢塞钢副总经理王连玺出现在他们的房前屋后。更让他们欣慰的是,王连玺找到了问题出在哪里,并马上安排了工程机械,在两个小时内解决了问题。当地居民纷纷打电话给市长,感谢来自中国的河钢塞钢管理团队,感谢王总他们快速干预解决问题。“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亚斯娜·阿夫拉莫维奇看来,他们一起在城里组织文化活动,一起庆祝城市日,一起去“诗歌之夜”,一起组织斯梅代雷沃的秋季展会……就像已经在一起1000年一样。

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市,在河钢塞尔维亚有限公司冷轧车间的一个办公室内,电话铃响起。设备维修工亚历山大·杜讷柴维奇接起电话,简单几句交流后,他拎起工具箱,前往发生故障的设备开始检查维修。   

“河钢收购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铁厂后,我的工作内容没改变,但却有了安全感。”26岁的亚历山大·杜讷柴维奇告诉记者。   

亚历山大·杜讷柴维奇一家三代都有人在钢铁厂工作,外祖父米奥德拉格·马尔科维奇1991年从工厂退休,母亲亚斯米娜是钢铁厂财务部门主管,父亲和姐夫也在这里上班。他们这样的家庭在斯梅代雷沃还有不少。   

亚历山大·杜讷柴维奇说,自己的工作稳定,收入也不错,让朋友羡慕。“以前,我可没有安全感,总有媒体说钢铁厂已处于倒闭边缘,我们当时都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如今不用担心了,稳定的收入不仅给了我安全感,还让生活更加平静。”   

亚斯米娜说,“我女婿以前在德国工作,河钢收购钢铁厂后,他回来在钢铁厂找到了工作,河钢的到来给他们一家带来全新的未来。”   

河钢收购钢铁厂的当年,工厂就实现了盈利,扭转了连续7年亏损的局面。2016年下半年,工厂就成为塞尔维亚第二大出口企业。目前,钢铁厂已稳坐塞出口第二大企业交椅。河钢塞尔维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宋嗣海说,2017年钢铁厂钢产量146万吨,产值7.5亿美元,向政府缴税达3900万美元。“2018年,钢铁厂计划产钢180万吨,这将创下新的历史纪录,实现营业收入10亿美元以上。”   

亚历山大·杜讷柴维奇和母亲都认为,他们的未来与工厂息息相关,希望工厂产量增加,这也就意味着工厂的竞争力提高,甚至受到中国同事的影响激发了兴趣希望去中国走走看看。   

听到女儿和外孙讲述钢铁厂现状,米奥德拉格·马尔科维奇非常感慨,他当年工作时生产条件非常艰苦。“我只想表达我的感谢。工厂现在如此成功,我非常高兴,希望他们在工作和生产中一切好运。”

中国企业的收购不仅带活了钢铁厂,更给钢铁厂所在的斯梅代雷沃市注入了活力,也带动了塞尔维亚的经济发展。

斯梅代雷沃市市长亚斯娜·阿夫拉莫维奇告诉记者,5000名员工的家庭有了稳定收入,带动了消费,城市经济也蓬勃发展,“甚至连出生率都在全国排名第一,这都与河钢密不可分”。   

“河钢的到来关系到5000人的生计,如今增加的财政收入可以用来修建道路、投资医疗教育,这都是钢铁厂带来的福利。”亚斯娜·阿夫拉莫维奇说。   

塞尔维亚经济部国务秘书德拉甘·斯特万诺维奇说,“河钢收购前,政府每月都要拨出1000万美元补贴钢铁厂,而收购当年钢铁厂就实现了盈利,这些变化最能体现河钢对斯梅代雷沃市、对塞尔维亚和塞政府的意义”。   

亚斯娜·阿夫拉莫维奇认为,河钢塞尔维亚有限公司成立后,在保证原有员工稳定工作的情况下,每年还为当地提供200个新就业岗位,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升级和设备改造。“我们可以从钢铁厂员工身上感受到他们的满足和稳定,最重要的是,人们脸上重新露出了笑容,笑容说明了一切。”

受疫情影响,宋嗣海已有一年多没有回国了,一直带队在塞尔维亚对钢厂进行改造升级、提质增效。他们在多瑙河畔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精彩演绎“钢铁梦”。去年以来,河钢塞钢新开发终端客户近20个,终端客户比例由收购初期的15%提高至95%,优质钢材出口到30多个国家。

在宋嗣海牵头下,销售团队深入走访调研,精心制定营销方案,推动产品由满足市场标准向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转变,开发了欧盟和北美地区许多新客户。在河钢集团支持下,宋嗣海带着管理团队化压力为动力,从设备、工艺、管理等各方面着手革新,仅用半年时间,就扭转了钢厂连续7年亏损的局面,使一座百年钢厂重获新生。

在宋嗣海带领下,河钢塞钢管理团队坚持用工本地化、利益本地化、文化本地化,做到原有5000名员工全部安置,企业收益主要用于技术改造和规模扩充,节日期间举办各种互动性活动,营造了“中塞一家亲”的浓厚氛围。面对疫情冲击和欧盟钢铁配额挑战,河钢塞钢坚持不减薪、不裁员,创效能力和盈利水平不断提升。2020年,河钢塞钢高炉煤气放散指标持续改善,炼钢吨钢铁水消耗创历史最好水平,直供客户比例达到95%以上,高端区域市场份额提升至75%。

2019年7月24日,河钢塞钢新建烧结厂在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市开工,这意味着该企业能源和环境保护综合改造工程正式建设,河钢塞钢迈上了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征程。

开工仪式上,根据欧洲传统习俗,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陈波和河钢唐钢、河钢塞钢董事长王玉兰,一起将由冷轧板制作而成、记录工程简要情况的“时间胶囊”深埋地下。

新建烧结厂是河钢塞钢能源和环境保护综合改造工程的一部分。随着综合改造工程的深入实施,河钢塞钢将拆除能源环保系统大部分老旧建筑及设备,上马一批国际领先的新工艺、新设备,在节能、绿色、智能生产上实现新突破,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

河钢塞钢副总经理王连玺介绍,能源和环境保护综合改造工程,是河钢塞钢推进节能环保、绿色制造以及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工程,总投资约1.2亿美元。他们将对原料系统、轧钢及加热炉系统等进行系统的节能、绿色、环保综合改造,对转炉炼钢煤气系统进行能源回收、环保升级及智能化改造。全面升级改造能源系统,回收利用钢厂生产中产生的所有二次能源,做到循环高效利用,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水平。

河钢集团将为综合改造工程提供强力技术支持,植入21项专有技术,引进吸收中国及全球先进的节能环保、绿色制造新工艺、新技术,使改造后的河钢塞钢在节能环保、绿色制造上达到欧洲领先水平,建成欧洲领先的节能、绿色、智能现代化工厂。

收购之初,社会上曾有河钢到国外占有资源、攫取利润的质疑。回应社会关切,河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勇提出河钢塞钢要坚持用工本地化、利益本地化、文化本地化“三个本地化”原则。   

宋嗣海对此高度认同。“塞方员工不是企业的包袱,而是企业的财富。”宋嗣海带队做过一项调查,发现钢厂一名轧钢工使用上世纪70年代的设备,生产出了厚度仅为0.14毫米的冷轧板材。而这样的冷轧板材,即便使用现代化全自动设备生产都有难度。   

“河钢收购的目的是共赢,让企业发展越来越好。”在宋嗣海带领下,河钢塞钢管理团队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价值理念,与塞方员工携手并肩、共同奋进。   

到目前,河钢塞钢原有5000名员工全部安置,没有裁减一人,而且还新增了300多个工作岗位。坚持企业收益主要用于技术改造和规模扩充,已投入设备升级改造资金1.9亿美元。河钢塞钢还办起了塞文杂志,每到节日组织开展各种互动性活动与比赛,营造了“中塞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在推进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河钢塞钢管理团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累计投入100多万美元,用于当地道路修建、村庄供水、捐资助学等。   

有艰辛付出,更有收获与感动。有一次,当宋嗣海走出会议室的时候,一位年近六旬的塞方老职工快步上前,送上一瓶亲手做的果酱,并说:“感谢中国企业带给我和家人幸福。”宋嗣海后来得知,为亲口说一声谢谢,这名老职工已等了整整一上午。

(欧洲时报驻塞尔维亚办事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