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热线:0532-68068228 138216883@qq.com
历史性突破!青岛市市场主体突破200万户
青岛“一带一路”建设网
2022-05-24 18:36

5月24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近年来我市市场主体发展情况,市政府副市长赵胜村,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善武,市行政审批局党组书记、局长路玉军,市民营经济局局长郭振栋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赵胜村 青岛市政府副市长高善武 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路玉军 市行政审批局党组书记、局长郭振栋 市民营经济局局局长

主持人:

徐树成  青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办主任

我市市场主体发展总体情况

市政府副市长 赵胜村

截至5月23日,青岛市市场主体总量突破200万户,达到200.1万户,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从2016年12月突破100万,再到今年5月突破200万,5年半的时间,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翻了一番,反映出我市市场经济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我市市场主体总量排名第5位,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量为193户,排名第3位。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市新增市场主体数量同比有所下降,但增长的质量仍然保持良好势头。一季度新登记市场主体中,企业占比40.87%,超出全省12个百分点;新登记企业数量为2.47万户,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2倍。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实全省工作部署,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出台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46条创新突破政策,打造优质创业生态,厚植企业发展沃土,获评“营商环境全国十佳城市”。

一是突出发展重点。把“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工作作为市场主体发展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四上”企业规范化改制、上市公司奖励补助等措施,积极做好企业入库培育、指导服务和跟踪监测,促进了市场主体梯次健康发展。

二是抓好政策落实。突出问题导向,紧盯发展重点,精确制定扶持市场主体发展的具体办法,主动及时、全面准确发布政策信息,组织政策宣讲解读,确保政策真正惠及企业。

三是优化营商环境。树立“金牌店小二”理念,将服务延伸到企业“家门口”,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加强政银企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中小微企业信贷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市长质量奖、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深化行政审批改革,降低创业门槛,对市场主体“多予少取”“只予不取”,形成“放水养鱼”生态,实现了市场主体数量规模和质量效益的双提升。

200万市场主体,不仅是一个经济数字,更代表着产业,代表着就业,代表着民生。习近平总书记近期指出,要稳住市场主体,对于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当前形势下,部分市场主体的经营发展面临不小的困难和压力,青岛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转变作风、提升能力,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努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以“诚心用心”的服务换取企业“安心舒心”的发展。也希望广大媒体、社会各界更加关心、关注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工作,大家一起努力,为市场主体蓬勃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为青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经统计,我市第200万家市场主体是青岛雷神数智科技有限公司。借此次发布会,青岛市政府为青岛雷神数智科技有限公司准备了一份开业大礼包,包括全套的公章印章、市监法规通、青岛政策通等材料。赵胜村副市长为青岛市第200万家市场主体颁布营业执照,青岛雷神数智科技有限公司代表李艳兵先生上台领取。

市市场监管局

扶持市场主体发展工作情况

截至2022年5月23日,青岛市市场主体总量达到2001023户,超过了200万户,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字。200万户市场主体的磅礴力量推动了我市经济总量、城市财力和社会财富稳定增长,承载了数百万人就业的基本盘,成为支撑我市经济长期向好的重要基础。发布会上介绍了我市市场主体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市市场监管局推动市场主体发展的主要举措。

一、全市市场主体发展情况

截至2022年5月23日,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2001023户,同比增长6.25%;实有注册资本83508.95亿元,同比增长6.44%。其中:

企业748474户,同比增长7.55%,占市场主体总量的37.40%;实有注册资本80914.5亿元,同比增长6.38%。包括内资企业20653户,同比增长0.85%,占市场主体总量的1.03%;实有注册资本14987.62亿元,同比增长9.20%。私营企业713887户,同比增长7.9%,占市场主体总量的35.68%;实有注册资本58291.29亿元,同比增长5.43%。外资企业13934户,同比增长1.18%,占市场主体总量的0.70%;实有注册资本1495.56亿美元,同比增长10.67%。

个体工商户1234854户,同比增长5.64%,占市场主体总量的61.71%。农民专业合作社17695户,同比减少3.96%,占市场主体总量的0.89%。

今年以来,受疫情和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06326户,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总量增速放缓。新登记数量排名前五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建筑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分别新登记39426户、17041户、7827户、7361户和7324户,共计78979户,占全市新登记量的74.28%。增长率排名前三的行业分别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64.7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4.6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49.3%)。

二、市场监管部门支持市场主体发展的举措

2019年机构改革以来,市场监管部门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围绕市场主体发展工作,持续实施简政放权,精准科学有效抓监管,用心用情用力抓服务,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一)密集出台纾困惠企政策。

一是推出抗疫情促发展“暖企行动”20条措施。从推动企业发展、优化注册服务、精准服务产业、知识产权帮扶、发挥消费拉动作用、服务型执法等六个方面服务全市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发展。

二是发布“赋能青年企业家创业发展”17项举措。联合团市委、市人社局、市民营经济局、市私营个体经济协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问诊式”监管、打造“创业第一课”“青创先锋课”公益培训讲堂、组建青岛青年创业者联盟、搭建“创业一件事”服务平台、开展“政银携手助商惠民”专项活动等,为青年企业家赋能助力。

三是优化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工具。牵头组织召开了2022年全市质量工作会议,市政府主要领导出席会议,部署开展“品质青岛”塑造工程,为市长质量奖获奖单位颁奖,向2021年度标准化资助项目发放奖励资金。制定出台《知识产权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实施规程》,对企业国外授权发明专利、授权国防专利、构建关键核心技术专利组合、应对专利纠纷维权、专利权质押融资、专利奖、地理标志运用促进等,给予相应资助或奖励。组织开展“政银携手助小微”活动,邮储银行青岛分行为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17亿元。推出电商企业“优商加油计划”,组织政银企线上对接,协调相关银行为“优商库”中的21家电商企业提供普惠型、定制型融资服务。

(二)大力推行包容审慎的服务型执法。

一是转变市场监管执法理念。出台推行服务型执法的实施意见,指导全市市场监管工作由监督性执法向服务型执法转变。服务型执法着力营造安全、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对危害公共利益、挑战道德底线、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违法行为,坚持果断“亮剑”,依法严惩,以儆效尤。对轻微、非主观故意、首次违法行为,坚持做企业健康发展的“守护者”,以“手术刀”式执法,“小切口”解决“大问题”,促进企业守法经营。

二是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拓展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覆盖范围,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等相结合,对守法诚信企业减少检查次数,对违法失信企业实施重点监管。

三是搭建市场监管“法规通”服务平台。目前已经上线运行,主要是把1000多部市场监管法律法规分类、分层次,通过大数据、标签化向企业精准推送,解决企业面对众多市场监管法律法规无所适从的问题。同时,建立重点企业定期沟通制度,通报市场监管有关情况和新政策、新措施,协调解决企业实际困难。

(三)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

一是提升“放”的效能。为应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实施宽松的“容缺容错”外资登记办理,通过告知承诺、远程视频确认等举措,化解特殊时期外资企业登记的“难点”、“堵点”问题。截至目前,已为53家外资企业办理了特殊时期“容缺容错”登记业务,最大限度地降低疫情对企业的影响,助力外资企业早登记、早落地、早经营。

二是提升“管”的效能。持续抓好长期停业未经营企业清理,提升市场主体质量。积极争取市场监管总局“登记注册智能表单”“企业证照集成化办理”改革两项试点。引导个体工商户、企业驻青分支机构登记为法人企业,推进从事电子商务交易的微商、代购、带货主播、购物平台等办理市场主体登记,鼓励超过免于登记的“零星小额”农户办理电商营业执照,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三是提升“服”的效能。加强市场主体发展状况调研,开展“问需于企”行动,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加强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实施全国首批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试点工作。开展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活动。打造“暖企助企+信用修复”新模式。开展广告业“五送”活动。发挥职能优势,实施药品医疗器械审批全程跟进服务,推动全市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市行政审批局

扶持市场主体发展工作情况

近年来,青岛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部署要求,立足“一二三四六十”目标定位,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政府职能转变、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开展“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扬“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全面优化政务服务,增强企业和群众获得感。

一、立足“第一道门”全链条优化准入流程

企业开办作为经营者投资兴业的第一道关口,是优化营商环境的第一线、最前沿,也是市场主体体验政务服务的第一环节。市行政审批局积极对标标杆城市,不断提升企业开办服务水平,持续增强市场主体开办企业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一是减环节、压时限。聚焦企业开办流程、耗时、费用、便利度四个方面,深入整合营业执照、印章刻制、社保登记、公积金开户、税务发票等业务,将7个环节压减至1个环节,0.5个工作日办结,企业开办效率全国领先。同时,可以一站式同步办理银行预约开户、预设账号获取和代扣缴税费服务,原本需分别至税务及银行部门办理的扣缴税费三方协议实现全程网签,企业开办便利度进一步提升。

二是减费用、降成本。为全市新开办企业免费提供一套四枚印章,包括企业公章、财务章、发票专用章、法定代表人名章各1枚,助力企业轻装上阵、放手发展。省内率先实现电子营业执照与电子印章同步、免费发放,组建“青易办”电子签署中心。将自然人电子签名、企业法人电子签章在同一程序内进行融合,并率先应用于企业登记注册领域,实现全流程数字化、无纸化办理,有效防范“萝卜章、假合同”风险。今年4月,我局打破登记地域管辖限制,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分支机构登记注册“集中办理”改革,全市4万余家各类内资市场主体分支机构的登记注册业务实现“全城通办”,进一步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三是搭平台、优服务。全省率先建成企业开办及注销智能一体化平台,创新推出企业开办“索引式”智能推送、“嵌入式”填报指引、“自助式”智能客服等“六式”服务,其中“索引式”为全国首创。推出“青易办”掌上平台,我市成为全国首个企业登记注册全链条“掌上办、零材料、智能审”的城市。启动全省首个政企股权数据互联互通平台—“股易通”,破解企业融资难题。电子证照联展联用改革入选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在全省推广。

二、围绕“四个全生命周期”多维度改善营商环境

厚植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的理念,积极回应企业群众关心关切,不断提升政务服务的效能和可预期性,助力我市营商环境不断跃升,激活创新创业的“一池春水”。

(一)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更具广度。

围绕企业“准入、准营、准出”全周期,推进“证照分离”全覆盖改革,在全市范围对523项、在自贸区对69项涉企经营事项,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四扇门”方式分类推进照后减证,进一步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探索水路运输标准化、数字化改革,今年2月制发首张行业标准水路运输电子许可证,青岛市水路运输电子证照可以在全国互认共享,这是全国地方落实交通运输部最新行业标准的首例。

(二)服务自然人全生命周期更具精度。

专注于人的获得感,聚焦自然人从出生到退休、再到身故的全生命周期,建立自然人全生命周期集成服务模型,通过推行一网通办、一门办理、数据共享、跨部门联办等方式,为自然人提供出生“一件事”、教育“一件事”、就医“一件事”、退休“一件事”、身故“一件事”的集成服务,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政务服务中感受到高效便捷和公平正义。

(三)服务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更具深度。

实施建筑工程施工许可“零材料”申报,将企业所需提交材料由原来的7项缩减到0项,所需填写信息字段从84个缩减到13个,缩减比例达到85%;我市工程建设改革压减审批时限至70天,目前全国领先,且仅占其项目转化周期的1/11,为项目再投资赢得了时间。持续推进水、电、气、暖、通信等相关审批事项“12+N事合一“模式,规范实施标准化建设,整合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窗口,建立一站式服务应用场景。

(四)服务创新创业全生命周期更具温度。

围绕市民眼中的“一整件事”,通过并联审批等方式,推行主题式服务模式,将一个行业经营涉及的多事多流程,整合为“一链一流程”,改革后,市场主体办理“一件事”平均跑腿次数压减71%、申请材料压缩80%,审批时间压减78%。目前,全市共推出976项“一事全办”民生事项,涵盖开便利店、民办非企业教育培训机构等市民常办的高频事项,发放“一业一证”行业许可证6859张。

三、聚焦“一门办理”全方位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

民之所望,改革所向。始终坚持以群众办事需求为落脚点,全力打造精简、高效、温馨、智能的青岛市民中心,实现“只进一扇门,办成所有事”,打造政务服务新地标。

(一)打造“全流程”的市民中心。市民中心实现集行政审批、公共服务、公共资源交易为一体,设置窗口305个,为市民提供2500余项政务服务。除部分因涉密、场地限制或方便企业群众办事等特殊因素不宜纳入市民中心集中办理的事项外,其他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100%可在市民中心办理。

(二)打造“智能”的市民中心。上线青岛市民中心小程序,实现线上预约、在线叫号、综合评价等功能,上线“解读审批”专栏,将专业词汇以大白话等形式充分解读。推出“码上办”服务,实现办事刷码取号、身份认证。

(三)打造“高效”的市民中心。设置“一事全办” 专窗、“老年人办事”专窗、重点项目服务专区、企业开办专区、远程踏勘专区、邮政快递专区,为不同企业、项目提供定制化高效办事体验。

经济发展的根基在于市场主体。市场主体兴,则国民经济兴,市场主体好,则国民经济好。受全球疫情流行和国内疫情多点散发以及国际复杂形势的影响,对市场主体发展造成直接冲击。面对新形势,市行政审批局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优化服务模式,升级办事体验,持续建设一流政务服务环境。围绕改革创新这一主线,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和审批提速增效两个关键环节,打好数字审批“青岛模式”建设、营商环境建设、服务全市重点项目建设三大攻坚战,坚持标准化、法治化、集成化、专业化四轮驱动,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和企业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审批力量。

市民营经济局

扶持市场主体发展工作情况

近年来,市民营经济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创新体制机制,加大制度供给,全市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截至目前,全市市场主体突破200万户,其中民营市场主体占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超98%,民营企业占全市实有企业总量超95%。2019年、2020年、2021年全市民间投资分别增长20.9%、13%、8.3%,高于全国16.2、12、1.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市投资比重分别为52.5%、57.5%、59.8%,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截至目前,我市实有境内外上市公司73家,其中民营企业43家,占比58.9%。我市成为唯一入选全国首批民营经济示范创建城市的北方城市,打造民营经济的“青岛样本”被表彰为山东省改革试点成果;《新闻联播》三次报道青岛促进民间投资、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开展“民营经济创意会”的做法。

一、加大制度供给,构建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体系

一是构建政策供给体系。出台《青岛市民营和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办法》《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编制《青岛市“十四五”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为民营和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政策保障。印发实施“保经营稳发展”18条,“我帮企业渡难关”20条和“复工稳企”行动计划22条,分类引导、区市联动,助力民营中小企业抗击疫情,稳定发展。

二是完善政策宣贯体系。连续三年编制《青岛市民营和中小企业政策一本通》,发布《青岛市民营和中小企业服务导航》,创新“政策速递”形式,以短视频的方式进行政策精解,提高了政策可看性、传播率和时效性。组织选聘了290名青岛市企业政策服务专员,涵盖各涉企政府部门和企业服务机构,构建起政策服务重心下移、区域覆盖、延伸触角、精准辅导的新体系。

三是搭建政策兑现体系。针对企业反映的“政策不易找、申报靠腿跑、进度看不到”等难题,开发建设“青岛政策通”一站式政策服务平台,打造了“一口发布、一口解读、一口兑现、一口服务、一口评价”政策惠企机制。平台浏览量累计突破340万次,汇集惠民惠企政策文件、资讯近2万条。

二、创新沟通模式,着力构建亲而又清的新型政商关系

一是强化制度规范。推动出台构建新型政商关系“17条”和《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创意创新创业的若干规定》,建立市政府经济顾问制度,聘请了27位民营企业家为首批市政府经济顾问,让民营企业家在政府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的确定上有发言权。

二是完善机制支持。出台《青岛市推进民营企业创意创新工作实施方案》,鼓励企业提出发展的创意和想法,给予“一业一策”“一企一策”扶持。目前已召开18场民营经济创意会和项目落地会,创意项目总投资金额超400亿元。

三是搞好活动促进。开展“青岛企业家日”活动,通过立法确定每年11月1日为青岛企业家日,11月第1周为青岛企业家宣传周,采取多种形式营造亲商爱商氛围。市委主要领导主持召开弘扬企业家精神座谈会,举行“青岛企业家日”图片展,推出“百朵金花耀岛城”“了不起的创业者”“同心青岛”等专题宣传。2021年度全国“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中,青岛成为营商环境最好的十个城市之一。

三、创新方式方法,切实为民营和中小企业办实事办好事

一是支持企业扩投资上项目。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的若干措施》,全面促进民间资本真正“敢投、能投、愿投”。印发“项目落地年”实施方案,组织开展“抓项目落地、促企业扎根”系列活动,先后组织32场专题宣讲,超百万人次在线观看。

二是帮助企业破解融资难融资贵。引导融资担保机构降低担保费率,创新担保模式,2022年一季度为488家(次)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28.18亿元。创新开展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转贷,累积服务企业3175家(次),提供转贷资金476.92亿元,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2.28亿元。

三是赋能企业提升发展水平。设立全国首家民营中小企业大学,实施百千万中小企业培训计划,上线青岛民营中小企业大学线上商学院,开展线下专题研修班和高质量发展讲堂,线上线下服务企业超20万人次。

四是畅通企业诉求解决渠道。开通“市委书记信箱”,累计督办专办民营企业来件611件,办结率100%。建立清欠长效工作机制、事前摸排机制、投诉线索受理机制和协同工作机制,累计帮助民营和中小企业追回逾期欠款31亿余元,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不敢欠、不能欠、不想欠的社会氛围。

四、突出培强育新,努力打造民营中小企业多业态发展态势

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实施“十强”领军民营企业培育行动,精准培育龙头企业。2021年5家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3家企业入围山东民营企业100强,56家企业入选省民营创新百强和创新潜力百强;17家民营企业年营业收入超100亿元。

二是做专做精“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金字塔式成长赛道,2021年新培育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企业2417家,同比增长58.9%,近年来共培育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企业5099家,获评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达97家,数量位居副省级城市第四位,开展“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培育工作,2家“专精特新”企业首批登陆北交所。

三是做新做优“四新经济”企业。突出新模式、新业态产业链条,打造雏鹰—瞪羚—独角兽阶梯式培育成长赛道,开通绿色服务通道,精准施策,4家加速器被认定为首批“青岛市瞪羚独角兽企业加速器”。连续三年举办全球独角兽500强大会和新经济高成长企业发展论坛,13家企业入选“2021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榜单,入选企业数量位居中国城市第五。

四是融通融合大中小企业。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赋能中小企业三年行动,联合大企业平台重点赋能中小企业发展,通过培训提升、上平台用平台、产融对接等,全面开放产业应用场景,新增3.3万家中小企业在卡奥斯上平台、用平台。

五是融汇融生青深沪企业。成立“青深”“青沪”企业家联谊会,举办深圳、上海企业家走进青岛专题活动。启动“胶州湾对接深圳湾青岛民营中小企业行动计划”,成立民营中小企业驻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中心和长三角协同创新中心,线上线下入驻企业已达200余家。

今年以来受疫情和国际环境影响,经济运行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给部分企业带来了困难,在这种形势下,我市出台了助企纾困42条和“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有效应对疫情冲击、提振市场信心。下一步,市民营经济发展局要更加坚定地贯彻落实市党代会、市“两会”的部署要求,以创建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为主线,以实施民营经济壮大计划为抓手,以培育实体经济和四新经济领域企业为重点,以开展“我与企业共成长”活动为载体,推动实现全市场资源要素配置、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培育、全体系全门类政策服务和保障。希望媒体朋友广泛宣传,共同营造有利于民营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让全市民营和中小企业更好地了解发展方向、增强发展信心,推动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和崭新气象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办主任徐树成主持新闻发布会

来源:青岛发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