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是观察一国经济的风向标。
今年以来,尽管受疫情反复延宕、乌克兰危机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吸收外资仍延续了去年两位数的增长。外国投资者深耕中国市场的背后,是他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持有的稳定预期,更是中国经济韧性、活力和潜力的生动写照。
今年3月以来,国内疫情多点散发,一度让包括部分外资企业在内的市场主体生产经营受到冲击,也曾引发海内外舆论关于外资是否因疫情防控离开中国的担忧。
数据是最好的答案。今年前5个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6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3%,折合877.7亿美元,同比增长22.6%;截至5月底,我国登记在册外商投资企业66.6万户,比上年底增长0.3%。
这份引资“成绩单”来之不易。
面对疫情多点散发带来的供应链堵点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一系列稳外贸稳外资政策,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贯彻落实——
商务部召开多场外资企业、外国商会座谈会,主动了解外资企业面临的突出困难,同时发挥重点外资项目工作专班作用,协调帮助符合条件的龙头外资企业获取重点物资通行证,推动复工复产;中国贸促会5月20日正式设立服务外资企业工作专班,积极推动解决外资企业在华投资、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上海启用重大外资项目线上服务系统;江苏建立稳外资稳外贸工作专班和外资补链延链强链专班……
在华外资企业迎难而上,通过开展“双班制”封闭式生产、第一时间启动居家办公、开展无接触送货、推出线上客户服务等方式,努力战胜疫情带来的挑战。
“疫情期间我们安排部分员工驻场生产,食宿在公司,实行闭环管理,保证了生产不中断。当企业面临物流受阻时,当地政府为我们申办了跨省和市内车辆通行证,解决了原材料和产品跨省市运输难题。”贺利氏大中华区总裁艾周平说,企业今年上半年总体经营业绩不错,尤其是5月份以来业务增长较快,销售收入和利润指标好于去年同期水平。
中国美国商会6月底最新发布的调查显示,58%的受访者表示公司已恢复了部分或全部业务,供应链问题得到缓解,比5月份调查结果上涨了26个百分点。中国欧盟商会日前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仅有11%的受访者表示中国的防疫政策直接导致其决定缩减在华业务,大多数企业表示不做变动或认为此考虑为时尚早。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