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岛市发布2022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上半年,青岛市生产总值为7070.35亿元,同比增长3.7%,排名全国第13位。
一系列数据中可以看到,一些以海洋、服务业等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仍在持续发力,担当着青岛全市经济产值的“中流砥柱”;
与此同时,青岛也已经看到了自身在实体经济发展上的潜力增长空间,并通过深入推进城市更新等一系列手段补齐短板,为城市跃级发展做足铺垫。
服务业经济增长贡献率84.5%
服务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更是当代城市综合实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今年上半年GDP数据中,青岛服务业的表现十分“抢眼”,它仍旧承担了支撑并擎动青岛GDP大盘格局的支柱性作用。
今年上半年,青岛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415.1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2.4%,同比增长4.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4.5%,展现了强劲的发展韧性。
今年1-5月份,青岛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2.0%,其中,专业技术服务业、研发与设计服务业同比增长34.9%和32.7%,均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全市平均增速。线上交易拉动快递业务量快速增长。上半年,邮政业务总量累计完成44.24亿元,同比增长4.5%,比一季度提升3个百分点;快递业务量完成3.74亿件,同比增长3.3%,比一季度提升3.8个百分点。批发业较快增长。上半年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同比增长23.0%,为今年以来最高增速。
服务业的稳定增长,离不开青岛在服务业政策上的大力扶持。
今年上半年,疫情的反复影响了服务业企业发展。青岛攻坚克难,迅速行动,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接连出手。
3月底,应对疫情冲击,青岛市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财政、税务等18个部门印发实施《青岛市助企纾困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推出“真金白银”42条政策,通过将普惠性政策和行业性政策相结合、将纾困政策与发展政策相结合,着力解决餐饮、零售、文化旅游、交通运输等聚集性接触性服务业面临的突出困难。5月底,青岛再度出台“稳增长89条”,为企业降本增效的同时,推出消费惠民政策,助力企业活力复苏、市场活跃,带动消费持续转暖。
政策的赋能为青岛服务业提供了发展沃土。今年上半年,青岛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稳定,在31个行业大类中,22个行业大类营业收入为正增长,增长面为71.0%;其中,研究和试验发展等15个行业大类实现两位数较快增长。
作为现代服务业最重要的抓手之一,青岛的金融服务业已经全面起势,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正在持续提升。上半年,青岛境内上市公司已达59家,拟上市企业不断增多;贷款规模在全省率先突破2.5万亿元;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管理基金数量、管理基金规模三大指标持续飘红。
海洋GDP占比逾三成
据初步核算,青岛上半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2304.1亿元,同比增长10.1%,占地区生产总值32.6%。海洋一、二、三产占比2.5:48.5:49。
超三分之一的生产总值从“海”中来,这一比重十分可观。青岛海洋GDP不断迈进,对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越来越重大,对海洋强省、海洋强国建设的推动力越来越强劲。
且“海洋”一词在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中被多次提及。报告提到:“今后五年,青岛将更加注重经略海洋,全面增强向海图强发展优势。始终把海洋作为青岛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更大力度统筹陆海联动发展,健全完善海洋发展体制机制,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当好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排头兵。”
为持续扩大青岛海洋经济的既有优势,今年以来,青岛海洋发展系统加快推动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加强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力度,印发实施“海洋15条”及其《实施细则》,加大涉海企业帮扶力度,海洋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其中,今年上半年青岛全市33个海洋及相关产业增长面达93.9%,海洋经济发展基本盘进一步巩固,其中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化工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重点产业延续上升势头。
值得注意的是,青岛在海洋经济中的投资也在迅速起效,以澎湃势能反哺经济发展。上半年,青岛总投资2005.77亿元的88个海洋重点项目己开工建设80个,开工在建率90.91%,年度累计完成投资183.48亿元,投资完成率高达77.91%。蓝谷药业海洋科技谷、上海电气风电装备产业园、青岛浩大海洋科技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
可以看到,青岛正在通过政策引导、双招双引、打造产业聚集等方式,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海洋新兴产业突破发展、强化海洋人才集聚与科技创新、加快涉海市场主体培育壮大。
探索城市更新,激发实体经济活力
而在振兴实体经济、发力城市更新方面,据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青岛规上工业增速为4.1%,低于长沙8.6%、郑州7.1%、宁波5%;投资增速为4.6%,不及宁波10.3%、郑州7.5%、长沙7.4%;与此同时,拉动青岛2021年增长的消费和进出口在去年高基数基础上都出现了增速回落,分别只有1.0%和2.7%。
显然青岛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从2020年起,青岛便通过发力城市更新等方式,助力实体经济建设。
自2021年以来,青岛在实施三年城市攻坚行动中,已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的成果:
在顶层设计方面,《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意见》正式印发、《青岛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在组织架构方面,成立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总指挥部、专业指挥部和专项指挥部“三级指挥体系”,更好指导工作推进落实;
路网建设方面,青岛构建“快速成网、节点立体、主干完善、次支贯通”的市政路网体系,建成太原路东延段、环湾路—长沙路立交等工程,推进胶州湾第二隧道建设,推动唐河路—安顺路打通、海尔路—银川路立交工程提速开工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区骨干路网,打通30条未贯通道路;
轨道交通方面,青岛地铁三期建设规划项目成功获批,青岛轨道交通获批里程达503公里,位列全国第9位,进入全国先进城市行列,且青岛地铁1号线南段也成功开通,2号线二期、5号线、7号线二期开工,青岛轨道交通三期建设规划项目拉开建设大幕。
据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近五年内青岛老城区保护更新有序开展,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200万平方米,惠及30.2万户。身为全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青岛已然在全国做出了表率。
展望下半年,随着城市更新等工作的深入,填补实体经济短板之后的青岛,也将打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产业协作空间。为此,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界面 文|单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