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下午,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组织召开“青岛政策通”平台使用“十大典型案例”发布会,进一步发挥“青岛政策通”平台在惠企政策汇集、精准高效兑现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社会面形成知平台、用平台的浓厚氛围。
“青岛政策通”平台使用“十大典型案例”发布会现场
“青岛政策通”平台是青岛市企业和居民政策获取、咨询和申报的首选平台,是解读惠民惠企政策的重要阵地、政府联系企业和居民的重要渠道。平台汇集了国家、省、市、区(市)四级政策信息,集成在线申报、在线审批、结果公示、资金兑现、流程监管等功能,最大化减少企业申报材料、缩短审批时间,最大程度支持惠企政策一网通办、快申快享。
平台相关工作被国家工信部评为全国优秀中小企业创新项目,被国务院办公厅作为政务公开创新做法进行肯定,被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省大数据局作为服务典型案例进行推广。
迭代服务平台,申报兑现一站通
政策通平台上线三年以来,实现多次优化升级,构建了完善的组织运行体系,组建横向覆盖80个市直部门单位、纵向延伸293个区(市)部门单位的平台运维队伍;建立了统一的政策发布解读专区,汇集超2.3万条政策信息、2.8万注册用户,累计浏览量突破410万次;实现了惠企政策的精准推送,平台开发“政策计算器”功能,通过政策等级、企业属性、所属行业等6大类70余项标签为企业精准画像,靶向推送所需政策,确保企业应知尽知。
搭建全市统一的政策申报系统,利用部门间数据共享自动匹配企业的注册数据、纳税数据、社保数据、信用数据等内容,最大限度简化申报材料,目前已搭建民营、工信、市场监管和高新区工信等7部门的210余个政策项目申报流程,8000余家企业完成87个政策项目的线上申报,按期申报率达100%。
推行收款收据电子化改革,制定标准化电子收款收据格式,将企业电子印章数据嵌入到平台项目申报流程中,实现了政策兑现从“面对面”到“键对键”的转变;开发政策项目审批系统,将过去各部门“串联式”审批调整为跨部门“并联式”审批,由企业“一对多”变为部门“多对一”,最大化缩减审批时限。实现“阳光化”政策兑现,将项目申报、审核、公示、兑付等链条全流程网上公开,让企业实时掌握项目申报情况、审批进度和资金到账情况,使政策兑现更公开、透明。
构建服务生态,线上线下全覆盖
为发挥平台在提高政策服务方面的“枢纽”作用,充分释放政策红利、营造一流营商环境,青岛市民营经济局建立了从政策制定、发布解读、精准推送到高效兑付的闭环式公共政策落实机制。
线上,通过政策通平台,实现了全市惠企政策的“一口发布、一口解读、一口兑现、一口服务、一口评价”。线下,组建了覆盖区市、镇街的290人的政策服务专员队伍,做到政策服务重心下沉、触角延伸、精准辅导、服务升级;开展“政策进企业 服务促发展”专项行动,会同青岛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税务局等重点涉企部门完成了41场宣讲活动,发布36期“政策速报”,服务超60万人次,让青岛企业真切地感受到了政策的实惠和服务的温暖。
聚焦服务实效,“基层”“企业”广受益
当前,政府各级各部门都在强化“当好企业店小二”的服务意识,竭力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政策通平台的出现,能够帮助镇街等基层单位更熟知青岛市政策体系,真正实现“点对点一站式、快速直达”服务。对平台的不断优化、对体系的持续完善、对基层的有效赋能共同搭起了企业与政府联系的桥梁,真正实现了让“政策更加精准,服务更有温度”。
此次发布的案例中,镇街、企业的真实获得感正是“好政策”“好服务”的试金石,通过使用政策通平台,基层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帮助,企业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扶持。
“青岛政策通”平台使用“十大典型案例”发布会现场
在今年召开的青岛市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上,确定了明年年底前所有财政资金兑现项目都要通过政策通平台实现。未来,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将会同相关部门、区市多渠道、协同化开展政策服务活动,实现更大范围内的数据共享,让企业更少填报数据,让审核更方便快捷,推动全市200万市场主体知平台、用平台,充分释放政策红利。
青岛财经日报记者 胡利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