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热线:0532-68068228 138216883@qq.com
青岛西海岸新区:“高校校长基金”助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青岛“一带一路”建设网
2023-02-17 21:19

“当前,传统船舶主要以柴油机为动力,油耗高且产生大量碳排放。我们研发的氢复合动力系统,将助力改变这一现状。”2月14日上午,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光谷软件园,山东科技大学教授赵子亮谈起自己团队的研究成果,信心满满,“我们将为船舶同时装上燃料电池、动力电池与柴油机系统。这套复合动力系统可自动控制、协同工作,实现最佳能量管理,推动船舶行业向绿色低碳新能源转型”。

赵子亮教授团队长期从事新能源动力系统、氢燃料电池等领域关键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在青岛西海岸新区“高校校长基金”的支持下,他的研究成果成功开启就地转化之路:2021年12月,山东科技大学联合青岛西海岸新区经控集团,成立智能新能源动力工程实验室和海洋智慧新能源实验室,与本地船舶制造企业开展合作,对“绿色船舶氢复合动力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进行成果转化。经过一年多持续攻坚,氢复合动力系统现已进入实验室调试阶段,预计今年3月份装到船上,开始样船性能测试。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也是培育新动能的策源地,然而很多科研成果却落地难、见效慢。为推进校地融合,促进驻区20余所高校创新成果转化,青岛西海岸新区于2021年创新设立“高校校长基金”,总规模1亿元,使用期3年。该基金以直接补助的形式,对高校的成果转化类和技术转移类项目予以支持,重点助力新一代半导体、高端化工及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方向的创新成果在新区落地转化。

截至目前,“高校校长基金”已累计拨付8000万元,重点支持16所高校科技攻关和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其中首批1650余万元资金,已投入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8所高校的47个项目,预计3年内将为西海岸新区带来3亿元的经济效益。

不同于以往财政补助,“高校校长基金”的显著特点是学校说了算。青岛西海岸新区招才中心校城融合团队负责人谭海林表示,综合考虑发展现状、学科类型等因素后,“高校校长基金”对驻区高校分别给予400万元至600万元的资金补助。这笔资金拨付至高校后,由校长负责自主分配:各高校自行组织开展项目申报,通过校内评估等形式,确定扶持名单及补助额度。

“驻区高校情况不一,有综合型高校也有专业性基地。校长基金给予高校充分的自主分配权,是为了确保精准扶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谭海林说。

目前,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已探索出了不同的资助路径。例如,获得600万元资金扶持的山东科技大学,组建了领导小组和评审团队,全校征集首批项目,最终从申报的22个项目中选出11个进行资助,资助金额从15万元至100万元不等。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则将所获500万元校长基金,全部投入到“水下无人信息模拟系统”一个项目中,尝试采取“定期收回本金、滚动支持项目”的方式,循环支持科技成果转化。

“获得校长基金资助,对团队来说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督促。”赵子亮表示。根据管理办法,“高校校长基金”资助的成果转化类项目,需在新区设立独立新公司直接参与市场竞争;技术转移类项目则需将新技术、新创意等直接应用于新区现有企业或产业链中,或与新区企业开展高新技术研发合作,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科技创新必须盯紧市场实际需求,推动技术应用和产业化。”赵子亮说。

“我们已经与山东科技大学等单位共建了4个创新联合体,助力科技创新,赋能实体经济。”经控集团金融投资集团总经理于长虹说。按照管理办法,“高校校长基金”扶持的优质创新创业项目,具备成果转移转化条件的,区属国有企业有权优先以股权投资方式参与合作。(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肖芳 报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