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热线:0532-68068228 138216883@qq.com
今年再添万家创新型中小企
青岛“一带一路”建设网
2023-02-23 08:29

高能级创新平台加速集聚

山东建成国家实验室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1个、省实验室9个、省重点实验室277个,“1313”四级实验室体系基本形成

前沿技术攻关能力持续增强

山东每年组织实施100项左右重大科技项目,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讯 昨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介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创新体系效能情况。

随着山东省科技创新实力稳步提升,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将山东加快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高地,努力争当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并连续三年高规格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部署相关工作,充分体现了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坚定决心。

山东11城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

山东省省级财政科技投入连年增长,2022年达到145.2亿元,集中财力支持重大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和引领力大幅提升。

高能级创新平台加速集聚。建成国家实验室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1个、省实验室9个、省重点实验室277个,“1313”四级实验室体系基本形成。获批建设高速列车、燃料电池、盐碱地综合利用3个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总量居全国第二位。高水平建设了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山东能源研究院。与中科院共建济南科创城、海洋大科学中心。航空发动机试验装置等大科学装置加速建设,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壮大。

前沿技术攻关能力持续增强。聚焦“十强”产业创新需求,每年组织实施100项左右重大科技项目,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热效率柴油机、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等打破国外垄断,国信1号、蓝鲸2号、雪蜡车等填补国内空白。育成小麦新品种“鲁研1403”、玉米新品种“鲁单510”等农业良种22个,山东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十四五”以来,7个1类新药上市,获批数量居全国第二;其中中药新药3个,数量居全国第一。

区域创新活力显著提高。大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11个城市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数量居全国第二。建成省级以上高新区20家,其中,国家高新区13家,总量居全国第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数达21个,居全国第一。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2.6万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3.54万家。积极承接科技奖励制度、科技人才分类评价、科技成果评价三项国家改革试点,在全国率先树立以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科技评价导向。

持续强化企业创新能力

为继续推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下一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继续做大做强高能级创新平台。深入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高标准建设先进印染、智能家电、虚拟现实3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持续强化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争取新认定7家左右。巩固扩大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新培育10个左右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能级提升行动,新培育20个左右省级集群。力争新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0个以上、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平台10个左右。

持续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开展数字化赋能、科技成果赋智、质量标准赋值专项行动,打造更多优质中小企业,力争今年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100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瞪羚企业400家、独角兽企业3家,争取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0家以上。加强各方面要素和政策保障,支持企业建设“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力争新增省“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00家左右。鼓励“链主”企业发挥主导作用,牵头在重点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攻关,年内组织实施技术创新项目3000项左右。持续强化与教育、科技等部门的产学研融合工作机制,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领域开展不少于6场次产学研精准对接和新技术新产品推介活动。

高规格建设“山东省人才之家”

近年来,山东制定“2+N”人才集聚雁阵格局建设总体方案,探索建立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工作机制,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驻鲁院士达到121名、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达到5500余名,高规格建设“山东省人才之家”,济南、青岛获评“2022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外国专家眼中最具吸引力(最具潜力)的中国城市”,“人才山东”影响力持续扩大。

下一步,围绕加快推进新时代科技强省建设,将聚焦以下五方面着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高地。

着力加快构建“2+N”人才集聚雁阵格局。发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国家战略叠加优势,推动济南、青岛核心城市发挥比较优势,对标世界一流,集中资源联合创建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集聚区、区域创新高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

着力推动“四链”融合机制取得突破。将“四链”融合机制作为发挥人才引领作用、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在人才链方面,加大人才工程配额支持力度,支持领军人才团队建设集聚。在教育链方面,制定学科优化调整清单,今年将推动新设立10家左右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在创新链方面,深化“揭榜挂帅”核心技术攻关机制,将科技项目、平台等政策资源进一步统筹,聚焦到产业前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着力精准引育拔尖创新人才。实施顶尖人才集聚三年行动,建立用好顶尖人才引进“直通车”机制,深化领军人才“筑峰计划”,强化泰山人才工程布局,培养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数量实现显著增长。启动新一轮青年人才集聚专项行动(2023-2025),力争年内引进青年人才70万人以上。

着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和政策创新试点,选择在重点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以及省实验室等,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单位开展充分授权试点,建立完善授权松绑和监督约束相结合的人才管理机制,分领域推进重点用人单位改革事项落实跟踪评估。化高校领域“预聘-长聘”制改革试点,持续加大高层次人才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实施力度。

着力强化人才服务保障。深化人才政策“最优加一点”实施落实机制,优化推广“非申即享”等政策落实兑现机制,实现“应知尽知”“应享尽享”。培育壮大省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盟,发挥好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山东省人才之家”服务人才作用。完善省市“人才卡”服务协同机制。

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