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迎“国字号”盛会!首届“中国+中亚五国”产业与投资合作论坛在青岛开幕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
2月16日,青岛迎来今年首场“国字号”盛会——首届“中国+中亚五国”产业与投资合作论坛重磅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中国+中亚五国”产业与投资合作论坛致贺信,发出了“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强音。
2022年1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上提出“适时举办中国-中亚国家产业与投资合作论坛”的倡议,并写入《中国同中亚五国领导人关于建交30周年的联合声明》。
六国领导人达成的这一共识,在青岛落地落实。
本次论坛以“互利共赢,携手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中国与中亚五国相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专家、协会和企业等代表参会,组织开幕式、成果发布、政策推介、分论坛、参观调研等活动,围绕重要议题进行洽谈交流,为中国+中亚五国各方搭建产业与投资合作平台。
高规格的盛会,对于青岛来说并不陌生,从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到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开放的青岛已经成为中国链接世界的重要节点。本次面向中亚五国的重磅论坛放在青岛,是青岛再一次在新发展格局中,承担起了国家所需的开放重任。
在国家战略层面的布局上,青岛与中亚“缘分匪浅”。
去年召开的上合组织撒马尔罕峰会上,上合组织成员国领导人签署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撒马尔罕宣言》明确提到,“利用青岛的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平台,进一步深化地方合作”。
上合组织最初正是一个以中亚为核心的内陆区域合作组织,新发展格局中,青岛“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优势深度“嵌入”,成为上合组织以及中亚各国,依靠空地一体、陆海联运、通达全球的立体交通网络,更深层次提升地区国家产业发展水平和全球经济参与度、维护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枢纽站”。
青岛也在新发展格局中来审视和谋划自身发展,在开放合作中提升城市能级拓出新空间,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注入开放动力。
盛会是个平台,承载着未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1
产业对接、投资共建,国际合作再升级
首届“中国+中亚五国”产业与投资合作论坛的举办,是在已有合作成果之上进一步打开产业协作的空间,通过经济领域的互补成倍放大发展优势,为中国与中亚五国之间带来更紧密的联系。
论坛上,中亚五国副总理分别视频致辞,各国代表围绕各自的产业优势进行宣传推介,更现场发布了“中国+中亚五国”产业与投资合作优秀案例、“中国+中亚五国”产业与投资合作青岛倡议等成果。密集的议程安排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共同打开新的产业合作空间。
作为东道主,中国围绕自身发展战略,在这一世界级的平台上分享了最新的发展动态——在政府推介环节,中国代表介绍了双向投资政策,山东、青岛的代表分别上台对绿色低碳先行区、重点产业链进行介绍。几场推介围绕目前的发展重点和发力方向,详细展示了区域发展的潜力点,递出合作的邀请函。
除此之外,大会还设置了工业互联网、能源合作、国际农业合作三大分论坛,各国嘉宾将通过主题演讲、项目交流等环节探讨合作的可行性。分论坛上,还将揭牌青岛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成立上合农业发展联盟,进一步放大上合示范区的平台作用,将盛会的平台优势和集聚起来的优质资源,转化为发展强势。
高层交流、高端对话,共同为中国和中亚五国在经济领域的携手并进铺设道路,这让参会的企业对未来探索中亚市场有了更多的信心和期待。
青岛能蜂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浩对媒体表示,中亚五国市场前景广阔,未来有很大空间,企业的产品在中亚五国的需求持续向好,希望中国和中亚五国之间形成好的市场交流氛围,为国内企业走出去,寻求产业发展搭建起更大平台。
2
首届论坛落地青岛,不仅是“办好一次会”
当全球经济重心不断“东归”时,亚欧大陆的声声驼铃正在酝酿着一场不亚于海洋波涛的壮阔征程。
去年9月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亚进行国事访问,这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国家元首的首次出访,意义和导向自然非同凡响。
中亚位于欧亚大陆结合部,在历史上曾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合作的重要通道,是东进西出和南下北上的必经之地。如今,中亚也凭借其独有的区位、资源优势,以及不断成长的市场空间,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能源、农业等领域,与中国存在较强互补性。
“中国愿同中亚国家共享超大规模市场、完备产业体系和先进技术”。本次论坛上,中国向中亚国家释放了合作共赢的充分诚意,而青岛不仅是这份诚意的“发声地”,更是未来广阔合作空间的承载地。
对于中亚五国来说,中国不仅是消费端的市场,更是生产端先进技术、模式的输出国,是提升本国产业实力的重要合作者。事实上本次论坛的三个分论坛——工业互联网、能源合作、国际农业合作,就已经点明了中国与中亚五国深入合作的广阔方向。
而作为这个重量级论坛的举办地,青岛的任务显然不只是作为承办方把会议办好,更是要发挥自身的开放优势,真正成为中亚五国与中国深化交流合作的平台,在新发展格局中面向中亚,做出更大贡献。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的当下,世界经济、区域经济、国家经济乃至城市经济,都亟需开放与合作的力量,让经济全球化的新韧性带来更多新机遇、新希望。
在国家战略格局中,青岛就是链接新机遇、新希望的重要枢纽。
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中,青岛被确定为新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的“双节点”城市;
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青岛成为20个加快建设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
在《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高标准建设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是被单独列出来的重点任务;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等重要合作平台,也被一一点名。
目前,上合示范区在跨境采购、一站通关、全链物流、跨境征信等方面的先行先试、制度探索,无疑是在新时代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塑造了一条新的“丝绸之路”,在新发展格局中打造一个新的国际循环增长极。
这些,正是青岛与中亚五国、与世界各国深度链接的枢纽节点。
3
要素耦合、交流深化,迎接发展机遇
国际论坛的落地代表着新的机遇之门即将开启,作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青岛已然做好准备。
青岛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这座城市见证了中国与中亚五国多年来日益紧密的合作,同时作为加深对外交流的实践者,青岛在对外开放也走在前列。
2022年,青岛市外贸进出口9117.2亿元,比上年增长7.4%,又迈上了一个千亿级台阶。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3194.4亿元,增长21%;对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进出口600.1亿元,增长20.1%。
亮眼的数据背后,是青岛依托上合示范区开展的一系列交流合作。
青岛开通了首条至中亚国家(阿拉木图)全货机航线、29条国内国际班列线路,通达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沿线23个国家53个城市,与“一带一路”沿线港口的航线密度也在不断增加。
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资源、人才的交流提供了渠道,同时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速上合组织国家相关资本、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集聚耦合,上合示范区累计推出“上合·汇保通”“信用上合”等56项制度创新案例。
多重保障之下,截至2022上半年,青岛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发生跨境人民币收付288.5亿元,同比增长44.9%,占全市的25.1%。上合组织经贸学院开办的跨境进口基础班—哈萨克斯坦专班等104个班次培训了8800余人次,为国际交流输送更多人才。
如今,青岛已与“一带一路”沿线的31个国家41个城市结成友好关系,在“一带一路潜力城市”排名全国内地城市第4位。
密切的往来与可观的成果成为了论坛选择青岛的关键因素。来自国际的机遇之风再次吹入这座滨海之城,为城市中的各个主体注入信心。放眼未来,青岛还将迎接跨国领导人青岛峰会、上合组织国家产业链供应链论坛、上合组织友好城市论坛等重大活动,邂逅更多合作机遇。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