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西出阳关,跟着国家战略走!青岛深入中亚、融入“一带一路”
当全球经济重心不断“东归”时,亚欧大陆的声声驼铃正在酝酿着一场不亚于海洋波涛的壮阔征程,青岛元素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广袤的亚欧大陆腹地:
青岛企业自主设计的涡轮控制中心,年底就将在哈萨克斯坦交付使用;吉尔吉斯斯坦的枣干,正在经由青岛港,发往全国各地的商超;还有一家专门生产马铃薯机械的青岛企业,80%的出口订单都来自中亚五国……
在举世瞩目的中国-中亚峰会上,中亚五国元首表示,中亚国家始终是中国西出阳关最真挚的故人。而在中国与中亚五国达成的54条合作共识和倡议中,青岛元素也同样闪耀其中——推动落实中国—中亚产业与投资合作青岛倡议。
中国—中亚产业与投资合作青岛倡议,正是今年2月份,在青岛举办的首届“中国+中亚五国”产业与投资合作论坛上,达成的重要合作成果。在本次论坛上,还发布了31个中国与中亚五国产业和投资领域合作案例,其中乌兹别克斯坦海信暖通学院项目、乌兹别克斯坦双园互动合作、乌兹别克斯坦金陆农业投资项目、上合超级港(中亚快线)项目、青岛·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中亚国别馆项目、上海电气中哈储能合作项目等多个青岛项目入选。
“中国愿同中亚国家共享超大规模市场、完备产业体系和先进技术,深化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携手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国家战略所需之处,就是青岛的开放方向。面朝大海的青岛,正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征程中,带着产业链、价值链一路“西行”,不断把海风向内陆吹去。
产业链供应链铺路,青岛产业“西游记”
在大航海时代,区位优势把青岛推向开放浪尖;新发展格局中,区位优势依旧的青岛,更凭产业实力挺立开放潮头。
现代工业体系被划分为41个工业大类,山东全部拥有,而且有超过100种重点产品产量居全国前三位——这是青岛的产业腹地。青岛的产业结构,则涵盖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这是青岛的产业实力。自身产业基础深厚,叠加腹地工业门类齐全,是青岛在区位之外,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核心优势。
据青岛海关统计,今年前4个月,青岛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045.5亿元,增长28.6%。作为“一带一路”枢纽的中亚地区,同样增长迅速。前4个月,青岛市对中亚五国进出口总值15.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3%。其中,机电产品出口8.3亿元,增长40.2%,占出口总值的近六成,拉动出口增长19.3个百分点。
海尔家电以及中央空调、青岛啤酒、赛轮轮胎等“青岛制造”,正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中亚市场,去年海尔在中亚市场就以超行业平均增速2倍以上的速度增长。
此外,农业也是青岛与中亚五国合作不断加深的领域。
青岛鲁林脱水蔬菜有限公司将加快在中亚国家从原材料种植、深加工到出口贸易的布局,第一期计划投资500万美元,建设种植基地5万至10万亩,建成一个深加工工厂,外派员工30至50人。
位于平度的尚好科技有限公司,则从中亚国家进口桑葚、石榴等初级农产品,深加工成冻干产品后再出口至中亚国家,一季度实现销售300多万美元。
青岛与中亚五国开展了一系列现代农业合作,哈中农业在哈萨克斯坦建设大豆、苜蓿等农作物及畜牧基地,青岛冠中生态在乌兹别克斯坦建设经济苗木基地,青岛万林集团拟在中亚国家投资建设食品加工与物流工业园……
据青岛市农业农村局数据,2022年,青岛对中亚五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4亿元;今年前四个月,青岛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已达1.3亿元,在农业基地建设、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业态发展等方面的合作卓有成效。
随着合作的深入,不只是青岛的产业链、供应链向西延伸,中亚国家的市场触角也在向东而行。
近期,哈萨克斯坦铁路运营公司EUROLOG和哈萨克斯坦排名第四的粮油贸易公司Zhetisu-Agro ,正准备在青岛联合成立公司,入驻中国传化(上合)国际物流港——哈萨克斯坦的大麦、亚麻籽、玉米、大豆等特色农产品,有望经由上合示范区,打开广阔的中国市场。
国家战略为载体,拓宽合作渠道
中国-中亚峰会,将“一带一路”的合作共赢推向了新高潮。就在峰会同期,总理的山东调研之行中,上合示范区就成为行程中的重要一环。“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国家命题下,上合示范区无疑是重要的“题眼”。
中亚是上合组织的核心区,自2018年我国宣布在青岛建设上合示范区以来,青岛与中亚国家间贸易通道更加顺畅,规模稳定增长,结构持续优化。在青岛对中亚五国的进出口贸易中,通过中欧班列运输进出口10.4亿元,占比超六成。
数据显示,上合示范区启动建设以来,青岛海关累计监管到发中亚五国的中欧班列1600列,进出口集装箱超13万标箱,运送货物总重超110万吨,主要出口货物为机电产品、轮胎和化工品等,主要进口货物为油料原料、饲料、矿产品等。截至目前,上合示范区已常态化开行20条国际班列线路。
在物流链贸易链联系日趋紧密的同时,上合示范区这一国家战略承载的使命,更是要拓展包括中亚在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共赢的价值链,用制度型开放深化合作、创新渠道。
例如,在中亚与中国高度互补的能源领域,上合示范区就在今年打造了一个崭新的合作平台。
在今年2月17日举行的首届“中国+中亚五国”产业与投资合作论坛分论坛上,上合新区正式揭牌青岛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开展石油、天然气、LPG、燃料油等能源化工类品种线上交易。目前,共计61家贸易主体入驻,东明石化、青港实华、港航新能源、致尚云锦等7家能源企业入驻交易中心并开展相关业务。
与之配套,上合示范区还推出了《青岛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支持政策》,从行政审批服务、配套基础设施、放大交易规模、人才支持等7个方面,全力支持青岛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建设。
在拓展合作渠道上,今年还将有更大动作。
根据安排,上海合作组织产业链供应链论坛暨2023上海合作组织国际投资贸易博览会将于6月15日在青岛•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举办,是近年来上合组织框架下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线下经贸论坛,目前已有600余家国内外机构和企业报名参展。
其中,吉尔吉斯共和国经济和商务部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代表处、巴基斯坦工商会、乌兹别克斯坦工商会、埃及驻华大使馆商务处等17个国家的80余家国际机构和企业确认参展;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山西等十余个省市的120余家中方企业确认参展。
制度型开放,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打造“六个城市”的目标定位,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是其中重要一环,其主要目标,就是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链接。具体的节点目标,是到2026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超过1.3万亿元,使用外资超过75亿美元,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4400万人次。
何为枢纽?本质上就是能以最优成本、最佳解决方案实现资源集散的地方。
以中亚五国为例,没有出海口的内陆国对港口有迫切的的现实需求,上合示范区充分利用上合经贸综合服务平台,为中亚五国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海陆空铁联运、一站式物流服务——上合示范区联合山东高速在新疆建设的物流园区就是典型案例,将“前置仓”直推到中亚国家门口。
同时,中亚国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在跨国运输中物流成本较高,导致铜矿等运抵我国东南沿海后价格显著提升。为此,上合示范区探索园区合作的新模式,与白俄罗斯维捷布斯克州、乌兹别克斯坦鹏盛工业园、哈萨克斯坦投资合作机构等多个城市、园区和机构签署友好合作备忘录,推动上合数字化双循环冷链专列等合作项目落地,构筑从西向东的合作链,让各个价值端在产业链上形成效率最高、分配效果最好的合作模式。
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同样是青岛制度型开放的高地。今年,山东省政府印发的《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方案》,提出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山东方案”,140项改革试点任务中,青岛自贸片区承接89项。
在具体实施中,黄河流域“一港通”等通关便利化改革,“智慧海关”、物流监管一体化等联动创新,以及“数字化仓库+海外仓”等措施,同样也将让青岛在与中亚以及整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中,更充分释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制度开放红利。
面朝大海,西出阳关。青岛海风,正吹起驼铃声声!
青岛广电 / 涛君
来源:回澜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