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贾凯:每天快乐向前冲
采访青岛多映互动传媒科技有限公司,记者遇到了不少“奇葩”的事儿:老板没有办公室、被员工直呼名字,年底给离职员工发红包,公司装修最先配咖啡机和零食柜……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似乎有点“自由散漫”的初创公司,成立三年集聚北上广等地一流人才70多人,营业收入达2000万元,成为海尔集团、海信集团等30余家上市企业的数字化内容服务供应商。
青岛多映互动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贾凯
“如果你想造艘船,不要老催人去采木、忙着分配工作和发号施令,而是要激起他们对浩瀚无垠的大海的向往。”青岛多映互动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95后”贾凯很喜欢《小王子》里面的这句话,揭开了公司“起步即冲刺,开局即决战”的创业秘诀。
秘诀一:要智勇不要蛮勇
有向往才有梦想,有行动才有未来。正如公司名字中的“多映”音译doing,就是行动的意思。
“我认为大学生创业首先要有勇气。”贾凯回忆起公司成立前期,当时内心还是有些忐忑的,自己没有多少积蓄,外部大环境又并不乐观,真金白银的开干,很担心被“拍死在沙滩”上。最终,团队成员的一句话,让所有人下定决心:“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我们这么年轻,先试试再说!”
当然,这种勇气是智勇,而不是蛮勇。企业家稻盛和夫曾说过:“真正的勇气,是谨小慎微的人积累丰富经验后,具备的胆识和气魄。”
贾凯(左)参加论坛活动
大学期间,贾凯就展露与众不同的社会能力和商业才能。他热衷于参加学生会活动,筹备情景剧、舞台剧,拍摄校园TV,组织辩论赛、文化节等校园活动,年度学分始终在全校名列前茅。他抓住学校成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契机,与同学合伙推出代复印业务,并利用校内外市场差价,首月就赚了4000元。
大学毕业后,经由一次校招机会,贾凯选择了青岛一家上市企业就职。殊不知,这一次就业不仅奠定了贾凯未来创业的基础,还成为人生的一次转折。
在上市企业,贾凯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和领导才能,逐步开始带领团队项目“单打独斗”。他所负责的项目内容主要是新媒体营销推广,人力资源、市场推广、经营管理都需要他来决策,当时招募的核心成员很多成长为多映互动的中坚力量。通过多年的项目运营,贾凯积累了丰富的业务能力和客户资源,还凭借优秀的人际沟通能力为企业妥善解决了一起债务纠纷,经营业绩最高超6000余万元。
“在公司工作的几年,我近距离接触了世界五百强的高管、诺奖获得者、管理学学者等,听大咖们讲了这么多,我自己干公司会不会也是一把好手呢?”贾凯当时已任企业内容总监,创业能力和意识在多年的历练中萌芽、成长并成熟。
2020年,对贾凯来说是转折的一年,此时刚刚经过疫情重创的经济,看似复苏,却未见暖,而所在公司的部门因为业务调整,一些业务逐渐边缘化。他试着和团队小伙伴说了自己想要创业的想法,意外的是,刚一开口便得到数名小伙伴的支持。
秘诀二:要激励也要分享
时下,很多创业伙伴往往能够共苦,却在同甘时走向了分裂。
企业从搭班子、建队伍,到开展业务、实现盈利,这个过程是没错的,但是中间往往会忽视掉一个关键问题:如何“分蛋糕”。
这也是贾凯在一次教训后深刻“领悟”到的。
在大学合伙忙活代复印业务时,赚到第一桶金本来是个高兴事儿,但是小伙伴们就如何分配收入产生了分歧,最终不欢而散。
剪辑视频
为此,贾凯创业后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了“激励分享模型”。
当老板听起来“泰裤辣”,真正实践起来,却困难重重,多映的主营业务是数字化整合营销,对他们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缺资金、缺人才。三个初始创始人,钱包加起来凑不出1万块钱。
缺资金就去筹资。贾凯发挥人脉资源和说客优势,说服朋友借钱筹资创业。缺人才就到一线城市挖人,高薪聘请一线城市导演,加强视频前期剧本创意和现场导演能力。
“多亏了青岛人社部门的好政策,解了公司燃眉之急。”贾凯通过咨询了解到,为了鼓励创客和小微企业发展,青岛市设立了一次性创业补贴、稳岗扩岗补贴、吸纳毕业生保险补贴等诸多政策,公司均享受到这些利好。特别是大学生入职小微企业可以申领小微企业就业补贴,给了初创公司与成熟企业公平抢人才的机会。
不到一年的时间,公司规模扩张了一倍,吸引了很多北上广的一流人才,但问题也接踵而至。
初创团队干劲十足,充满激情,做事情不服输。引入的人才在专业能力上一流,可以将行业顶尖的玩法引入,变成高附加值的数字化传媒产品。如何发挥两种人的优势成为摆在贾凯面前的一大问题。为此贾凯在无数次商业模型的试套中探索出了一个最适合公司的“激励分享模型”。
企业要想做大就必须杜绝“包工头”模式,为此贾凯将公司分成了两条线,初创团队负责市场端对销售目标负责;有专业技能的初创员工与外聘高端人才组成专业视频、设计、策划、运营的大组,对产品与服务质量负责。两者再通过子公司股权、干股、事前算赢等奖金体系牢牢绑定,同时对客户交付负责。正是基于这样的激励体系,小伙伴们主动发掘,公司的业务范围从新媒体运营逐步扩充到设计、插画、视频、公关、策划、工艺品等,进而具备了整合营销的服务能力。
拍摄广告现场
同时,激励机制稳定了团队。企业中层人人有干股,享有分红权,利益绑定,风险同担,激发主人翁责任感。曾有一家竞争公司三次来多映挖中层人员均无功而返。
“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贾凯引用了康德的一句名言,如果想要保持公司的活力必须要让员工能更多发挥自身价值。公司基于“激励分享体系”,鼓励员工内部创业,员工与公司共同出资成立新公司,公司提供新公司法务、订单、办公地点、创业资金等,使员工也能成为老板,把工作当成事业,现公司已经成立壹屿影视、佳行拾光等新创业公司。
在高人才密度的企业,这种情境管理能给予员工更多决策空间,效率更高,更利于创新,决策成功率也更高。
秘诀三:看脚下更要看远方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实力。”留住人才、发展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这也是贾凯在创业征程中的经验总结。
创业之初,本来的7人团队摩拳擦掌,众志成城。没曾想,半年之后,4个人相继离职。
企业文化活动
“我们当时并不愁业务来源,员工工资也很可观,甚至高于创业前的固定工资。”贾凯分析说,主要原因是企业缺乏长远规划,没有让团队成员看到“对浩瀚无垠的大海的向往”。
接下来,贾凯点起了创业“第二把火”。
首先,拟定公司发展规划:不断整合资源,进行开拓与研发,深耕数字化传媒领域,从新媒体和执行类公司转型为整合营销策划类公司。未来三年,公司业务扎根青岛辐射全国,逐步成长为营收过亿元的青岛头部整合营销公司,未来致力于成为国内一流的数字化整合营销公司。
心愿墙
为此,公司规定每位中层干部每年至少一次“走出去”学习,拓宽视野,逐步开拓省内外市场。
其次,定制员工晋升法则:公司设置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两个晋升通道,其中专业岗设置助理职级-专员职级-初级-中级-高级等职级,管理岗分为总经理、总监、部门主管等类别。员工是否晋升主要依据绩效评估成绩、出勤情况、违纪行为等综合条件决定,员工是否调整薪酬,也被细分为“职位晋升、薪资晋升”“职位晋升、薪资不变”“职位不变、薪资晋升”等三种情况。
有例为证,有一名大学生入职后,在多映一年时间,就从文案晋升为总监,收入翻了一番。
成长、激励、发展的企业文化所带来的引领效应逐步显现,锚定发展方向和成长空间,公司员工个个是老板、人人谋进步的精神蔚然成风。
仅仅两年半的时间,公司规模扩张了接近3倍,置办高端摄影器材十几套,在城阳区建设了1200平方米的摄影基地,带动上下游产业共创。公司与青岛各企业共创数字生态,通过视听语言具像化工业互联网,输出视频、图文120部,传播量过亿次,多次参加全国性工业互联网展会,成为“工赋青岛”行动落地的数字化内容服务坚强保障。
组织开展丰富、多元、时尚的文化活动是贾凯的“第三把火”。
公司中八成员工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贾凯认为,不仅要从物质上发展成就数字化人才,还要在精神上关爱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青春追梦人。
为员工发放奖品
在公司,贾凯和中层都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平时就在大厅与员工一起工作。“单独办公室隔开了与员工的距离,不利于直接和员工交流,融合办公消除了彼此间的等级观念,还体现出人文关怀意识。”贾凯认为。
公司在装修之初,最先配备了咖啡机、零食柜的设备,以迎合90、00后员工的休闲娱乐品味;工作之余,公司在征求员工意见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多映羽毛球大赛、多映厨神争霸赛、多映夏日音乐趴等活动;每逢春节、五一、端午、六一、国庆等节假日,还开展多种形式的抢红包、抓红包、发礼品、心愿墙等活动,青年员工收获精神物质双丰收,团队精神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日益增强。
团队成员合影
一切刚刚结束,一切又刚刚开始。95后创业者贾凯秉承“每天快乐向前冲”的人生态度,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大胆开辟企业规范化、品牌化发展新路。海始于斯,正当其时。
青岛财经日报记者 封满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