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带一路”故事丨肯尼亚留学生罗珃:中国对我来说就是第二个家,我永远会关注中国
本科毕业后,罗珃选择继续在山东师范大学读研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也是罗珃来到中国的第五年。依托“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合作,肯尼亚先后选派几批青年人来到中国学习,罗珃就是其中之一。如今,罗珃已大学毕业,并在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继续攻读硕士学位。近日,她在接受海报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便利交通及中非友好的国际关系,她来中国非常方便,在这里生活四年,已经有了家的感觉。
自己和祖国都从“一带一路”获益
罗珃告诉记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驻非洲修路架桥,非洲当地人亲切地称呼这些由中国公司建造的道路为“美丽中国路”。其中,中国援建的锡卡高速公路,连接起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与肯尼亚国内主要农业区。还有中企承建的蒙内铁路,2017年通车运营,是肯尼亚独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基建项目,带动了蒙巴萨港与南苏丹、布隆迪、刚果(金)等非洲腹地国家的人货往来。在中国的帮助下,一条条宽广的交通干线陆续建成,肯尼亚在非洲的战略地位也相应获得提升。
在中国读书这几年,每当遇到中国的传统节日,罗珃大都与她的同胞们一起度过,“中国的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元宵节我都了解,这些节日像是中国的符号,代表着中国文化。”
罗珃很喜欢中国的文化
最喜欢去大明湖 已换了两辆电动车
2019年8月,罗珃来到中国读书,在诸多学校中,她选择了山东师范大学,而后考研她再次选择了这所学校,“山师的位置虽然在市中心,但是十分安静,我很喜欢这里的环境。”研究生的课程不多,罗珃找了一份家教的兼职,教一些小朋友英语。
在上一学年,罗珃获得了“优秀来鲁留学生”称号,本科毕业时也被评为“优秀留学生”。这几年,她参加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演讲比赛,也获得了不少奖项。在她的家中,父母告诉她24岁以后需要自力更生,而罗珃也做到了,“我现在都换了两辆电动车了,平时的开销都是用自己赚来的钱。”罗珃告诉记者,在济南骑电动车十分方便,而在她的家乡,很难找到给电动车充电的地方。
初来中国时,罗珃并不适应中国天气的变化,“肯尼亚四季如春,最高温度28摄氏度左右,最低温度12摄氏度。”而在中国,济南的夏天温度常常超过30摄氏度,冬天温度则在零下。四季分明的温度让罗珃十分不适应,也打乱了她的生活习惯,“当然,这是我需要慢慢适应的,中国朋友们的生活节奏不会因为季节而发生变化。”
这几年,罗珃和朋友们去过中国很多地方,云南、湖南、河南、陕西等等,“云南的气候、植被都和我的家乡很像,我非常喜欢那里。”而在济南生活的几年时间里,她也走遍了附近大大小小的景点。“我去过济南的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当然,主要是这些景点分布在学校附近,坐公交车便能直达。”除此之外,罗珃告诉记者,她还去过九顶塔、卧虎山水库、红叶谷,百脉泉公园等地方。对于她来说,最喜欢的地方是大明湖,“每次去那里都有新的体验”。
罗珃去过中国很多地方,云南的气候和她的家乡很像
疫情期间,罗珃未能回国,她与诸多同胞一起留在学校内过年。“学校食堂还给我们包了饺子,每天将食物给我们送到宿舍。”罗珃说,虽然她不是中国人,但中秋节时,学校会送给她们月饼,让她们在异乡也有了家的感觉。对她来说,学校就像是她的家,“我在中国说回家时,指的就是回学校,学校里的老师和朋友对我来说就是家人。”
谈及以后的人生计划,罗珃说,或许她会选择继续读书,但如果选择工作地点的话,她首选中国,“我觉得以后无论我会去哪里,中国对我来说就是第二个家,我永远会关注中国。”
海报新闻记者 金立红 济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