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热线:0532-68068228 138216883@qq.com

我的“一带一路”故事|“必须给病人创造生还机会”

青岛“一带一路”建设网
2023-09-21 07:36

在非洲10多年,我深深体会到“一带一路”倡议为非洲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促进了中非经济合作,增进了中非友谊。

——段育鸣

中铁二十局承建的莫桑比克纳卡拉走廊铁路项目工地上,正在干活的当地员工贾巴尔突然倒地不起,工地医生段育鸣迅速赶来。“高烧40.7度,昏迷不醒,脑水肿——这是脑型疟疾!”段育鸣心里一紧,“疟疾在莫桑比克很常见,但脑型疟疾很少见,得病率在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之间,死亡率高达90%以上。”段育鸣和工友们立即按规定把贾巴尔送到库安巴市医院。确诊为脑型疟疾时,接诊的医生慌了,因医院缺药,要求立即将病人转到省城医院。

段育鸣犹豫了。“天黑了,到省城医院需要10个小时的车程,雨季路况糟糕,打吊瓶很困难,贾巴尔的病情却一分钟都不能耽搁……”不敢多想,争分夺秒,段育鸣带着贾巴尔急忙回了工地卫生所。“虽然当地和公司都有当地员工生病要送当地医院的规定,但贾巴尔病情危急,肯定熬不过长时间的车程。卫生所药品齐全,我有治疗脑型疟疾的成功经验,必须给病人创造生还机会!”

经过两天一夜的精心治疗和细心照顾,贾巴尔终于醒来,脱离了生命危险。贾巴尔的爸爸握着段育鸣的手感激地说:“非常感谢您救了我的儿子,中国医生的医疗技术真是太神奇了!”讲到这里,段育鸣骄傲地笑道:“是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解决了根本问题。”

段育鸣的医术神奇,不仅在项目所在地家喻户晓,在省城医院也是人人皆知。段育鸣多次去省城医院会诊、交流技术,当他仅用一根针、一撮艾草就让病患快速康复时,连医院里朝鲜、巴西、俄罗斯等国的援助医生都连称“神奇、不可思议”。

为更好地服务患者,段育鸣不仅苦练诊病技能,而且从2008赴安哥拉担任工地医生时起就开始苦学葡语。转场至莫桑比克纳卡拉走廊铁路项目时,他掌握的葡语单词多达6万余个,能与莫桑比克人无障碍交流,因此还兼任项目翻译。

被称为“莫桑比克的经济运输生命线”的纳卡拉走廊铁路项目,是中铁二十局与“世界500强”企业巴西淡水河谷公司首次合作的项目,全长912公里,采用世界上最严格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施工。段育鸣所在管段跨度达650公里,他驻守在离总部最远、工作条件最艰苦的地方。

“我管着管段4个驻地400多人的健康,其中大多是莫籍员工,每天看病五六十例,还要抽时间去省城医院交流,特别忙。”段育鸣的语气里没有抱怨,却透着成就感。

针对当地医疗条件差、患病职工恢复慢、感冒发烧时有发生的情况,段育鸣积极推广中医传统的针灸疗法,每天给员工扎针疏通经脉、调和气血,帮助尽快康复,不只为项目施工大干提供了有力保障,更引来当地医院、专家学习和赞扬。

段育鸣为人所称道的,还有他在海外多年摸爬滚打锻造的国际主义精神。有一次,段育鸣赶去另一工地抢救重症疟疾患者的路上,遇到一个孩子头顶着2米长的草捆突然横穿马路,避让中,他所乘坐的车辆侧翻滚下路基,车上3人全部受伤。当地民众撬开车门拉出3人,段育鸣顾不得自身疼痛,先迅速治疗莫方安全员,随后给受伤的中方人员做了包扎处理。10分钟后,救援人员赶到现场,得知段育鸣优先给伤势更轻的莫方员工治疗时,都不由自主地竖起了大拇指。“优先当地员工,是我们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措施之一,为的是维护和展示中国形象,促进民心相通。”

车祸第二天,段育鸣起床艰难,但还是挣扎着去上班。他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卫生所只有我一个人,工地上每天都有人生病、受伤、中暑,我不去,他们怎么办?”

扎根海外10多年,段育鸣背着医药箱,用双脚丈量着钢轨延伸的每一寸土地。这些年,只是疟疾病人他就救治了4000余例,其中脑型疟疾病人近20例,让数百名员工平安度过9次疟疾和登革热高发季。由于表现突出,段育鸣被中国铁建授予“十佳道德模范”称号。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颉亚珍通讯员赵渊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