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国经济首季报日前出炉:国内生产总值(GDP)270178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外贸外资双双保持“开门稳”。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0.7%,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5.6%,双双延续两位数增长。
如何看待一季度外贸良好开局?当前稳外贸稳外资面临哪些新情况?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学者及相关外贸企业负责人。
一季度外贸良好开局尤为来之不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赵福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一季度外贸实现良好开局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今年一季度,国内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为出口增长奠定了重要基础。二是近几年,我国为稳外贸出台的包括税收、金融、优化营商环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效果不断显现。三是政府、市场、居民等逐步适应了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全球经济在逐步复苏。今年一季度,我国对主要出口市场的出口形势继续向好。“虽然一季度外贸良好开局,但出口增速较去年同期出现明显回落,3月当月出口增速也低于去年同期。未来,需要持续关注出口下行压力。”
商务部研究院外国投资研究所副主任郝红梅对本报记者表示,一季度,在全球投资增长面临诸多政策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我国吸收外资同比快速增长,呈现出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引资增长较快;二是中部地区外资增幅领先全国;三是“一带一路”成为吸收外资的重要平台。“一季度外资良好开局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展示了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成长性、中国长期稳定发展的经济前景和市场潜力充满信心。”
“在全球经济遭遇逆全球化、世纪疫情以及地缘政治冲突等外部冲击下,一季度外贸良好开局显得尤为来之不易。尤其从出口贸易结构看,一季度我国出口机电产品3.05万亿元,增长9.8%,占出口总值的58.4%。同期,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9000.5亿元,增长10.9%。高技术型出口与劳动密集型出口均保持较高增长,显示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前期跨周期调节的外贸政策发挥了积极效应。然而,由于当前全球疫情形势依旧严峻,随着俄乌局势进一步升级,使得本已困难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将引发全球‘滞涨’风险,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导致贸易成本和运输成本大幅上升,特别是断供断链可能加剧全球供应链紊乱,预计二、三季度我国外贸将面临较大压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所首席研究员张茉楠对本报记者说。
稳外资面临的挑战依然前所未有
“当前受疫情影响,企业非常困难,比如资金紧张、订单下降、产业链供应链风险上升等,疫情起伏反复继续影响跨境贸易及招商引资活动开展,公司高管和技术人员国际流动受阻,对外资项目的引进和外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不利影响。RCEP签署后,将加剧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盟转移的趋势。另外,相关产业在东盟形成产能后,产品返销中国与国内产品形成竞争。总之,当前稳外资面临的挑战依然前所未有。”郝红梅说。
张茉楠表示,一季度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23.4%、60.7%和21.9%。全国有21个省(区、市)实际使用外资实现了两位数以上增长,显示出外资对中国市场稳定增长的信心。从领域上来看,现代服务业、高附加值制造业,尤其是高技术业仍是吸收利用外资的主力。
“然而,在中美博弈以及紧张局势日益加剧的大背景下,需要高度关注近期美国等国的政策新动向对我国吸收利用外资格局带来的影响。例如,美国议员就提出了所谓《国家关键能力防御法案》(NCCDA),这项针对美国境外投资的新审查制度旨在限制美国高技术等领域对华投资,保护美国所谓关键制造能力输出,该法案一旦成形将会对美对华投资产生深远影响。”张茉楠说。
抓实政策落地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
青岛市某外贸企业主要经营冷鲜肉类进口业务,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反复和国内生猪产能恢复的影响,一季度进口额约36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20亿元,同比下降36%,环比下降18%。该企业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反映,企业在冷链进口环节面临口岸费用增加、通关时间延长等问题,特别是入关报验阶段须抽检20%的冷链货柜进行消杀和核酸检测,集中监管阶段要再与其余货柜全面消杀检测,每月额外增加费用100万元左右,增加了进口成本和资金周转压力,希望政府能针对进口冷链食品防疫消杀方面出台相关补贴政策。
郝红梅建议,稳外资要做好四项重点工作。一是要精准服务,积极采取措施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特别是帮助疫情重点地区的外资企业,协调解决复工复产、人员入境、物流运输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保障供应链和产业链稳定畅通。二是扩大开放,落实好2021年版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确保汽车制造等领域开放举措落地见效,落实外资企业在金融服务、政府采购、补贴政策、出资方式等方面的国民待遇。三是稳定外资企业经营,通过制定财政、用地、融资、用工等支持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四是把优化营商环境向纵深推进,利用“互联网+监管”等大数据手段,精准化、智能化地提升监管和服务水平。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记者赵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