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热线:0532-68068228 138216883@qq.com

钱永刚:践行钱学森精神,铸就终身成长人生

青岛“一带一路”建设网
2024-04-12 12:06

“1955年10月,在回国的邮轮上,钱学森说,今后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他用行动实现了他的诺言,为我国‘两弹一星’和国防科技事业,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彪炳史册的历史贡献。当人们赞叹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时,我们不能忘记,在这些成就的背后,他追求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和遵循科学精神的坚定决心,同样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钱永刚讲述钱学森精神的每一种特质都十分鲜活有感染力,引发现场学子的深深共鸣

4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走进海尔学校报告厅,以《精神铸就人生》为题,为岛城学子带来了一场大科学家精神的盛宴。勤奋、严谨、诚信、创新与担当——钱永刚从五个方面论述了钱学森精神,他满怀对父亲的情感,以经典生动的事例,让钱学森精神的每一种特质都十分鲜活有感染力,引发现场学子的深深共鸣。

一个民族的崛起首先是精神的崛起,没有精神的崛起,任何民族的崛起都是不可能完成的。钱学森终其一生都在践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这种精神更为国家、为民族留下了薪火相传的精神宝藏。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精神,只有献身于那些超越自身的存在,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

现场学生踊跃提问

精彩观点分享:

勤奋是钱学森科技人生的真实写照。在一线科研的27年间,他只离开过北京两次,不熬夜,不看电视,不打电话,也不接电话,不过节,不应酬,日常生活极为平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1982年,71岁的他退出国防一线,完全可以颐养天年,享受“两弹一星”带来的荣耀和辉煌,但他没有这样做,晚年的钱学森曾经说:“我回国以后在一线干了27年,我以后不可能再有27年了,我要抓紧余生,做一些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事情。”

勤奋、严谨、诚信、创新与担当——钱永刚从五个方面论述了钱学森精神

钱学森终生都保持着极其严谨的学风,其严谨认真的程度让人无法想象。他在美国学习、工作的手稿竟多达15000多页。整理这些英文手稿,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娟秀流畅的运算、精细的图表制作以及严谨推导的运算公式,更体会到钱学森做学问的艰辛与坚持。在存放手稿的信袋上,钱学森在旁边工整地写下了一行英文,Nothing is final,永无止境,在科学上没有什么是最后的,也提醒自己科学工作永远不能懈怠。

坚守科学道德底线是钱学森科研工作中永不褪色的信念。他始终强调科研工作必须尊重原创。他有“三个从不”——不在别人论文上署虚名、不参加成果鉴定会,不担任荣誉职务。他说:“要我当什么顾问,我实在不能,因为我对经济科学只是个小学生,怎能滥竽充数,混迹于学术顾问委员会之中?学术是个严肃的问题,我决不应败坏学风。”

创新是钱学森科研工作中最显著的特点。他认为,创新就是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不断探索求新。用他自己的话说,“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钱学森认为创新思想要有很强的形象思维做基础,而文化艺术对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钱学森谈到文化艺术对科学思维的启示和开拓时还说,“在我对一项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

钱学森是一位敢于担当的科学家,他的担当是无私的,也是他作为科学大师的卓越体现。他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当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义不容辞地站了出来,为国分忧。1955年11月,面对我们国家工业基础十分落后、科研力量十分薄弱、人才资源极为匮乏的现状,他在归国后第一个月到东北参观,在第一台汽车还没有造出来的情况下,他毅然决然地告诉问他中国是否可以搞导弹的陈赓:“怎么不能造?外国人能搞,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能搞?中国人又不比外国人矮一截。”他的这句看起来有些义愤填膺的话,却开启了中国航天的伟大历史征程。

读书是保证人生能够走得更远,走得更好,走得更高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一个人如果不读书,没有一定的阅读量,你的人生断定不会出彩。现在爸爸妈妈已经离我而去,但是他们为我培养的爱读书的习惯,是给予我最大的礼物。

我们学习一门课程不仅仅单纯为了掌握这些课程的知识点,而重在通过知识点的学习,逐步培养我们的聪明才智与联想能力。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高奕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