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乌鲁木齐6月6日电 题:从沙漠公路到“一带一路”——新疆科学家徐新文的治沙之旅
新华社记者 张晓龙
千百年来,我国西北部广袤无际的沙漠是丝路行旅的畏途,这一状况却在今日中国快速改变:根据交通部门最新消息,新疆第三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即将通车。沙海筑路,在国人看来已是一件“稀松平常”之事,而在30多年前,摆在科学家徐新文面前的,却是一道世界级难题。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修建首条沙漠公路。这是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全长522公里的塔里木沙漠公路,纵贯塔克拉玛干沙漠,连接塔里木盆地南北两侧绿洲。
图为纵贯塔克拉玛干的沙漠公路
“塔克拉玛干是流动性沙漠,光修路不治沙,流沙很快会将公路掩埋。”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徐新文说。1992年,29岁的他加入沙漠公路治沙团队。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面积接近两个贵州。为保证公路尽快通车,治沙团队设计了机械防沙体系:用新疆地产芦苇,在沙丘表面扎下一个个草方格,降低地表风速,延缓流沙移动。
“时间一长,草方格也被流沙侵蚀,我们需要一种效果更持久的治沙技术。”在替沙漠公路选线、设计机械防沙体系同时,徐新文和团队在沙漠中开辟实验区,尝试生物治沙。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干旱的区域,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地表含盐量却高达3-30克/升。在沙漠腹地辟出的实验区,徐新文和治沙团队先后引种400多种植物,从中选出耐盐、耐旱品种,再进行育苗、咸水灌溉等实验。
这种探索前后持续足足十年。2003年,徐新文团队的生物治沙方案获国家批准。沙漠公路两侧,千万株柽柳、梭梭、沙拐枣等荒漠植物,组成一支“绿色卫队”,它们与草方格相互配合,为沙漠公路保驾护航。
徐新文(左一)为外国友人介绍中国防沙治沙工程
我国成功修建首条沙漠公路引发国际社会关注,2006年起,徐新文走出国门。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他更是步履不停,受邀到非洲、中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治沙技术。
“外国朋友面临和我国一样的难题,都是发展中国家,生存空间有限,迫不得已向沙漠要生存、要空间,”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山东农村的徐新文说,“我知道那种苦,非常乐意把这里的经验告诉他们。”
在利比亚,徐新文协助当地建设的荒漠化防治中心即将落地,直到北约发动的战争将美好愿景化为灰烟;在毛里塔尼亚,他协助当地政府优化首都圈荒漠化防治方案;在撒哈拉沙漠,他和团队为饱受沙害的各国人民无偿提供技术支持,推动非洲“绿色长城”计划实施。
喜欢中华传统文化的徐新文把治沙比作中医抓药:治理沙害必须因地施策,不能简单照搬既有方案,“如果不是疫情,我现在应该在非洲。”
徐新文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进行测量工作
2021年,云集了大批优秀科学家的中科院,一张徐新文的工作照意外“走红”。画面中,晒得黝黑的徐新文身穿红色工装,头戴风镜,漫天黄沙间,他依然手捧计算器,聚精会神地测算数据。
这一幕打动了许多学界同行,他们投票将徐新文选为中科院年度感动人物。性格内敛的徐新文说:“在大西北,类似的野外生活早已是科研人员的日常。”